被冯巩一句话点醒了,离开中国后,相声演员大山,如今怎样了

1989 年元旦晚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操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 "我叫许大山" 时,全国观众都乐了。谁也想不到,这个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的加拿大人,会成为中国相声界第一位外籍弟子,更想不到他会在事业巅峰时突然转身。

三十多年过去,当年被冯巩一句 "跳出舒适圈" 点醒的 "洋笑星",如今过得怎么样了?其实啊,他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和中国文化 "谈恋爱"。

从春晚红人到瓶颈期:冯巩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1965 年出生在渥太华的大山,和中国的缘分早就刻在基因里。他爷爷二十年代在河南商丘当外科医生,当地百姓喊他 "饶大夫",这个 "饶" 字后来成了大山的中文姓氏 "饶司卫"。

1984 年,这个连法语都考不及格的小伙子,突然对中文着了迷,在多伦多大学把现代汉语从选修课学成了主修专业,成了东亚系的高材生。1988 年,拿着全额奖学金的大山以交换生身份来到北大,本来是来寻根和进修的,结果歪打正着闯进了喜剧圈。

1989 年央视元旦晚会的小品《夜归》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节目里他演的 "许大山",带着洋腔却说着京味儿台词,憨厚模样配上 "您猜怎么着" 的俏皮话,6 分钟表演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中文比很多中国人还溜的外国小伙。

演出后他干脆把 "大山" 当艺名,寓意 "扎根中国"。转年他就拜了姜昆为师,成了相声界第一个外籍弟子,连起初质疑 "洋人说相声像耍猴" 的侯宝林大师,后来都主动向记者介绍 "这是我徒孙"。

接下来的十几年,大山成了春晚常客。1998 年和潘长江演《一张邮票》,1999 年带着一群老外说《同喜同乐》,2009 年参与群口相声《五官新说》,2011 年压轴表演《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次登春晚的纪录至今没哪个外籍艺人能打破。那时候的大山红到什么程度?

《编辑部的故事》里他客串的 "沃特杰夫"(谐音 "我的姐夫")成了经典角色,走在街上大爷大妈会拉着他问 "啥时候再演相声"。2004 年他还成了第一个获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的外国人,这荣誉可比春晚舞台沉甸甸多了。

但到了 2010 年代,大山却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德云社异军突起,郭德纲的 "新式相声" 让观众口味变了,大家对 "外国人说相声" 的新鲜感慢慢褪去。有次演出他发现,观众更关注他的金发碧眼而非段子本身,散场后有人直白地说:"就想看个洋鬼子说中国话图个乐"。

这种 "猎奇标签" 让他很苦恼,直到师叔冯巩一句 "要想成功,就得跳出舒适圈去" 点醒了他。大山后来说,那感觉就像被泼了盆冷水又喝了碗热汤,突然明白:靠 "洋面孔" 博笑不是真本事,真正的文化交流得往深了走。后来,他做出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 搬回加拿大,但这可不是撤退,而是换个战场继续战斗。

从洋笑星到文化使者:用脱口秀架起东西方桥梁

离开相声舞台的大山,其实从未离开中国文化。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他以加拿大总代表的身份忙前忙后,把太阳马戏团请来说合作,还在展馆里藏了不少中国元素。

有记者问他会不会上台表演,他眨着眼说 "不排除可能",结果真在开馆仪式上即兴说了段相声,把 "世博会" 说成 "世界相声会",逗得中外嘉宾直乐。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他只是把舞台从春晚换成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2015 年,大山带着全新节目《大山侃大山》回归,这次他把中国相声的 "抖包袱" 和西方脱口秀的 "碎碎念" 揉到了一起。节目里既有 "刚学中文时把 ' 花篮 ' 说成 ' 花圈 ' 的糗事",也有 "中西教育差异" 的深度吐槽,双语表演让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能 get 笑点。

2017 年,他带着这个节目登上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成了这个世界第三大喜剧节史上第一个用普通话表演的人。演出结束后有个澳大利亚观众拉着他说:"原来中国文化这么有趣,不是只会背古诗啊!" 这话让大山更确定,自己选对了路。

这些年大山就像个 "文化摆渡人",在中西方之间来回穿梭。作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他组织中加青少年文化营,带着外国孩子学包饺子、写毛笔字;在北美巡演超百场的《大山笑友汇》里,他把快板和即兴喜剧结合,用 "中西结合" 的幽默让老外明白什么是 "包袱" 什么是 "梗"。

疫情期间没法巡演,他就在家录《大山回忆录》,对着镜头讲自己和中国的故事,其中 "学北京话儿化音" 的片段在网上火了,播放量破亿。现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更像个 "中国文化小课堂",一会儿吟诵秦观的《鹊桥仙》,一会儿讲解 "二十四节气",最新一条是 2025 年 4 月发的,60 岁的他在北京舞台上说:"20 年前我离开时,北京还没这么多摩天大楼呢"。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 "寻根" 的执着。2001 年在央视节目里说起爷爷的 "归德圣保罗医院",大山当场红了眼眶。商丘记者秋影看到节目后,翻遍档案馆帮他找到了爷爷当年工作的地方 —— 现在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那栋老楼居然还在。2007 年,大山被聘为商丘古城形象大使,他站在爷爷曾工作过的地方说:"这才是我真正的根"。就像爷爷当年在商丘播下的善意种子,大山把文化交流的种子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总结: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 "扎根"

从 1989 年那个说着 "许大山" 的青涩小伙,到如今满头白发仍在传播中国文化的 "老炮儿",大山用三十多年证明:真正的热爱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

有人说他离开相声舞台是 "过气了",但看看他这些年的成绩单:四次春晚纪录、第一个获 "北京十大杰出青年" 的外国人、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世博会总代表,这些头衔背后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情。

冯巩那句 "跳出舒适圈",让大山从 "洋笑星" 变成了更有力量的文化使者。比起在春晚舞台上博满堂彩,把相声元素融进西方脱口秀、带着中国故事走遍世界,或许是更有价值的事。现在的他,不像那些靠猎奇吸睛的外籍网红,而是真正把自己活成了中西文化的 "翻译官"—— 用幽默当桥梁,让世界看到更立体的中国。

正如人民日报评价的 "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他不是外人",这个 60 岁的加拿大老头,早把自己当成了中国文化的 "代言人"。从爷爷的 "饶大夫" 到他的 "文化大使",三代人的缘分还在继续。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不是血缘的延续,而是善意和热爱的传递。大山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像他说的那样:"我只是个幸运的行者,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加文化交融的美好时代。" 而这样的行者,永远值得我们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娱乐   中国   相声   演员   商丘   加拿大   脱口秀   爷爷   舞台   节目   文化   笑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