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远谈育儿:别盯着分数骂孩子,“教养” 从不是说教

在当今社会,育儿话题总是绕不开“分数”二字,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就忍不住唠叨甚至责骂,仿佛分数成了衡量孩子未来的唯一标准。

但李慎远在访谈中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真正的教养,从来不是靠说教或紧盯分数,而是通过“在场”的陪伴和身教来实现。他的观点融合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强调注意力投向何处,生命便在哪里绽放。

这种理念不仅颠覆了传统育儿的刻板模式,还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内在的美好,而非用分数绑架他们的成长。那么,为什么我们总容易陷入“分数焦虑”的陷阱呢?

李慎远认为,过分关注分数是一种“不在场”的教育。比如孩子考了70分,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质问“为什么没考好”,却很少关心孩子背后的努力或困难。这种只重结果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缺席的评判,它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

其实,分数只是成长中的一个小节点,就像人生路上的路标,而不是终点,如果家长把注意力全放在分数上,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分数不佳被批评后,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逃避挑战,分数问题背后往往是情感需求的忽视,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投向孩子的整体成长,而不是单一分数,或许会发现挫折本身也能成为美好的契机。

分数主义确实有点“短视”,现代教育数据表明,过度强调分数容易导致孩子焦虑或厌学,而全面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很多成功人士学生时代成绩平平,却因创造力或韧性脱颖而出,所以与其骂孩子笨,不如陪他们找找学习中的乐趣,人生不是考试,而是一场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要比分数更重要。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李慎远用“在场”一词概括,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真诚的陪伴和示范。比如孩子看到花想拍照或画画,这是生命自发追寻美好的表现,如果家长能一起欣赏,而不是急着讲大道理,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美的力量,“身教”远比“言传”有效,因为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李慎远提到,传统教育常强调“教”,但中国传统更重视“养”,即“教在养中求”。

就像父母想让孩子有耐心,自己先得做出榜样,如果家长整天刷手机却逼孩子读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如果家长热爱学习,孩子潜移默化中也会模仿。孩子天生有向善趋美的本能,我们只需提供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显示,陪伴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需要家长放下焦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说到底,教养不是技术活,而是心与心的交流。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如何把“别盯着分数”和“重教养”落地?李慎远建议,首先要信任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以给予拥抱而非批评,传递“无论成绩如何,我都爱你”的信号。这种无条件的支持能让孩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家长还要专注自我成长,你活得精彩,孩子自然会被感染,就像李慎远说的,“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美好”,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成就自己。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小事入手,比如定期家庭活动、分享各自的一天,或者一起探索兴趣爱好,育儿中多关注日常细节,比如孩子画的一幅画或一句童言,都能成为美好的连接点,减少“教育”的刻意,增加“陪伴”的自然。

积极教养有点像“润物细无声”,家庭氛围温暖的孩子,学业和情商往往更高。但别忘了,家长不是超人,偶尔发脾气也正常,关键是要有觉察,比如生气时先冷静一下,而不是直接开骂,育儿先育己,真是这个理儿。

李慎远的育儿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放下分数执念,用陪伴点亮成长。

教养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在场”的身教,让孩子在爱和信任中自发向善,这需要我们家长转换视角,从“裁判”变成“队友”,从关注结果到享受过程。

虽然社会竞争激烈,但孩子的内心丰盈比满分试卷更珍贵,注意力投向哪里,哪里就有光彩。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分数移到孩子本身,或许会发现育儿之路本就充满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育儿   教养   分数   孩子   家长   美好   注意力   投向   焦虑   自然   视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