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忘・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⑤|隐匿的兵工厂——抗战期间边挖洞边生产,共制造13.8万支步枪

视频加载中...

重庆鹅公岩大桥下,掩映在繁华城区之中的全国首个洞穴博物馆聚落——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曾是隐匿的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时期,面对日军的轰炸,工人们边生产边开凿防空洞,竭尽全力地为前线战士提供武器……“这些岩洞是有记忆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话语,揭开了藏在洞穴深处的兵工故事。

▲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

01

艰难内迁

走水路辗转搬至重庆

▲樊建川在筹建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时,在防空洞现场踏勘。

“大概10年前,当我得知这里是兵工厂时,非常震惊。当时就想要在此建一个博物馆,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樊建川介绍,2018年,他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经过保护性修复,打造了11个主题博物馆,其中一座“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展览着大量重庆兵工厂史料。

兵工署第一工厂的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建川博物馆资料显示,抗战时期,各大兵工厂相继内迁。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从全国搬迁而来的兵工厂有14家之多,汉阳兵工厂便是其中一家。

“过去,各厂名均冠以所在地地名,工厂内迁,原厂名与新迁之地已不相符。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为保密起见,1938年,兵工署命令西迁各兵工厂逐一改名,新名称为‘兵工署第X工厂’。”建川博物馆讲解员谭礼梅介绍,当时每省暂定十个号码,湖北作为兵工企业内迁的第一站,分得1-9的编号。其中,汉阳兵工厂为“第一工厂”。

兵工署第一工厂搬迁之路极其艰难:1938年,由湖北汉阳迁到湖南辰溪,后因受日机不断轰炸,在1940年初进行了第二次搬迁。因陆路交通不便,搬迁只能走水路,路线先经湖南沅陵到常德,为躲避空袭,以繁密的洞庭湖支流为掩护,到湖北松滋再入长江,后经民生公司的轮船从宜昌溯长江迁往重庆。

1940年10月,兵工署第一工厂最终落户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鹅公岩。

02

头顶轰炸

边开凿防空洞边生产

▲工人开凿防空洞

▲工人们在洞子车间内加工枪管

随着重庆战时地位的提升,日军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对重庆实施了长时间的无差别轰炸。面对日益严酷的战争形势及日军的空中轰炸,兵工署第一工厂的员工未曾退却。为保防空安全,工人们边生产边开凿岩洞。

在“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能看到许多工人开凿防空洞的珍贵老照片。樊建川介绍,三年时间,兵工署第一工厂工人一共开凿了116个岩洞,其中,107个为生产洞,9个为装备车间,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

“这些岩洞依山势地形而建,隧洞最长约73米,最短约8米,宽约10米,洞高5至8米。多数洞建有腰洞,左右互通,有的上下相连,便于材料、零件、兵器的运送。”樊建川说,当初筹建博物馆掌握到这些情况时,为之震撼。

在建川博物馆防空洞的展厅里,依稀还会看到一个个微微凸起的铁钉——那便是八十多年前,工人们便于固定机床和零件时打下的铁钉。

03

武器制造

每月至少生产步枪3000支

在馆内兵工史展览区,一支支乌黑发亮的“汉阳造”步枪、中正式步枪模型,静静陈列着。“这些都是当时重庆兵工企业生产的兵器,在战场上有力杀伤了敌人。”建川博物馆讲解员段恩华介绍道。

抗战时期,“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1938年,兵工厂搬迁,为确保“汉阳造”步枪不脱产,兵工署命令将汉阳兵工厂步枪厂拨交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

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大后方》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厂长李承干在接到兵工署通知的第二天就爽快地答应接收汉阳步枪厂,紧接着他将《告汉阳步枪厂职工的须知》下发给职工,要求职工必须服从管理,不沾染恶习,更要识别坑蒙拐骗、放飞鸽的骗局。同时借助这次契机,李承干在全厂提出:“习功应专心所业,不问外事。尤其重要的是,要把抗战的武器造得多、造得好,以便用于打倒我们的敌人。”

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接收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改称为“汉式步枪”,生产持续到1944年,方才宣告停产。


▲中正式步枪模型

兵工署第一工厂迁至重庆复工后,主要生产中正式步枪、炮弹、手榴弹、迫击炮弹、枪榴弹等。建川博物馆资料显示,到抗战胜利前夕,兵工署第一工厂每月最低生产步枪3000支、山(野)炮弹3000发、150毫米炮弹200发……抗战期间,该工厂共生产步枪13.8万支、山(野)炮弹14.04万发、迫击炮弹48万发、手榴弹110万枚、枪榴弹48万发……而重庆抗战大后方所有兵工企业,9万多兵工人,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

04

铭记历史

工厂职员通讯录仍完好保存

在“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入口处,标有“建设”二字的摩托车格外醒目。樊建川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工署第一工厂改名为建设机床制造厂,历经发展变化,现为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继续为国防工业和经济基础做贡献。

▲建设摩托车

据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微信公众号显示,该公司目前分布在重庆巴南、江津、九龙坡、四川彭州、云南昆明、河北承德、江苏盐城“五省市七基地”,形成以特种产品为核心、汽车零部件和新产业为两翼的“一核两翼”产业布局。

如今,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也经过保护性修复,成为以抗战历史为主题的“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展览着大量抗战时期的实物、影像资料等,让世人铭记历史。


▲兵工署第一工厂职员通讯录

博物馆内还收藏有一份《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职员通讯录》,为国家二级文物,名录中有400余人,均为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其序言详细介绍了兵工署第一工厂的变迁史,并说明因抗战期间大家的家乡多半沦陷,通讯地址未能固定。因此,特在抗战胜利后印发此通讯以供今后联系。

“这本通讯录于1945年10月印发,历经80年沧桑,得以完整保存,佐证了一段抗战峥嵘岁月,弥足珍贵。”樊建川说。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蹇汶佑 实习生 赵欣怡 王一钧 吴愉晗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建川博物馆提供


编辑:戴林

校审:周圆

总值班:杨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大后方   兵工厂   步枪   山河   兵工   重庆   工厂   博物馆   抗战时期   防空洞   旧址   聚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