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没有任何东西会是不朽的神话!”
茅台曾经一度被成为“液体黄金”,
家家户户都要抢着用它来撑起场面。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金饽饽”茅台酒的价格一路跌破,
国庆中秋的双节旺季也救不了市场,
这背后的原因才更是让人感到意外!
茅台曾是我国饭桌上的“权力货币”,政务宴请若无茅台压阵仿佛失了体面,商务合作也要靠它敲定合同,婚宴上摆两瓶主家脸上也觉得有光,这种社交属性让茅台超越了酒水范畴,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012年前政务消费占其销量的40%,经销商囤货待涨、资本炒作、消费者跟风,三方合力共同将批发价推上3000元的高峰,2014-2021年茅台股价从80元飙升至2000元,市值一度超2万亿,稳坐A股“股王”。
贵州遵义的税收有60%依赖茅台,一家企业毫不夸张地可以撑起一座城,可是没想到2025年竟会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6月53度飞天散瓶批发价击穿1800元心理防线,7月跌至1770元,国庆期间更是进一步下探至1760元......
较三年前的高位如今价格简直就是近乎腰斩,有黄牛甚至还要报出1600元的回收价,茅台酒价格往下走,股价同样也跟着跌,A股“股王”的位子没坐多久,就被寒武纪这类科技公司给超了,40多天里茅台市值缩水了将近2700亿元!
转眼到了2025年的中秋、国庆“双节”,这原本应该是白酒销售的黄金期,可市场表现依旧没什么起色,不少前两年生意红火的经销商,如今手里还压着大批存货,行情一落他们损失便很惨重,有人几天就能亏掉一辆奔驰。
现如今茅台市场的情绪彻底变了,靠抢茅台日进斗金的“撸货群”,以前从早到晚就没有消停过,可是现在却安静得就像没人一样,几个月前还在朋友圈晒囤货的黄牛,如今甚至连平常的电话都不敢接,生怕那些是催债找上门的!
有酒评人分析1800元一瓶是飞天茅台一个重要的心理价位,一旦跌破可能将会引发更多人抛售,进而冲击整个白酒行业的市场,毕竟茅台就是行业的风向标,它要是自己先稳不住了,其他品牌可能也会跟着接连崩盘。
整个市场里散播出一种“能跑赶紧跑”的焦虑,可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茅台酒还能赚钱,因为一般白酒品牌的市场价往往低于建议零售价,而茅台却呈现一种“层层加价”的独特格局,而这三者之间的空间正是茅台利润的来源。
茅台公司给经销商的出厂价是每瓶969元,建议消费者买到的零售价是1499元,但在市场火热的那几年,实际成交价远不止这个数,高峰时甚至是建议零售价的两三倍!
而这一轮跌价跌的主要还是市场实际价,出厂价和建议零售价基本没动,也就是说从三千多跌到一千八,亏的不是茅台公司,而是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黄牛和投资者。
2024年茅台酒系列卖了4.64万吨,营业成本是86.62亿元,一瓶茅台的生产成本还不到90块钱,还不到市场巅峰价的零头,即便现在市场价跌到1800元,茅台公司每瓶依然能赚八百多块!
真正被“夹在中间反复折磨”的是中间商,2024年“618”期间不少黄牛跟着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抢茅台,本想自己转手赚一笔,结果价格却突然下跌,他们2344元一瓶抢到的货,市场价很快跌到2320元,这一波反而直接转盈为亏。
不过比黄牛更难的还是中小经销商,他们在高位囤的货还没卖出,库存压着资金周转,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价格波动大、市场信心弱,茅台这条曾经人挤人的“财富路”,如今反而却是越来越窄了......
近几年茅台酒的价格一直持续下跌,不少人简单归因于“年轻人不喝白酒了”,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这种说法不仅缺乏直接数据支撑,同时也忽略了茅台真正的消费结构。
茅台的核心消费人群从来就不是年轻人,而是以40岁以上的商务人士和高收入群体为主,真正支撑它销量的是商务接待、礼品往来和宴席场合,这三类场景总共占了茅台销量的九成,而普通人买来自饮的不过十分之一。
从数据上看全国白酒总产量确实在下滑,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降5.8%。但茅台自己的销量却是不降反升,2016年茅台产量是3.93万吨,到2024年已经达到5.63万吨,八年时间几乎已经翻了一倍!
既然喝茅台的人没见少,销量还在往上走,那价格为什么跌?其实关键原因就藏在“供需关系”的变化里,而这背后其实是近十年来茅台销售结构、产能扩张与社会库存堆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茅台这一轮价格“降温”,并不是一夕之间就突然发生的,而是多股力量长期累积的体现,2016年左右茅台九成销量依赖经销商完成,那时候经销商手握配额就像攥着“硬通货”,市场价远高于官方指导价,随便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但从2020年起茅台开始大力推动“直销”,不仅在京东、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还拓展企业直供渠道、增加线下直营店布局,到2025年半年报发布时,直销收入占比已攀升至41%,经销商份额则被压缩到六成以下。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到处找经销商加价买酒,自己在家就能从官方渠道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正品,如今直销逐步替代经销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经销商的定价能力早就大不如前。
从2016年到2024年茅台的年产量从3.93万吨提升到5.63万吨,销量也几乎翻了一番,所以这边产量上来了,市场供给自然增多,可现实却是市场真实饮用消费的增速,并没有跟上茅台工厂生产产量的脚步。
更关键的一环还是“社会库存”带来的压力,根据瑞银(UBS)此前估算,在2016至2021年茅台价格一路上涨的时期,不少人把它当成“液体黄金”来囤积,这部分未被饮用的社会库存,至少相当于茅台14到15个月的销量。
也就是说市面上大约积压着超过1.3亿瓶还没开瓶的茅台,一旦价格出现松动,囤货的人就会心慌,开始抛售手里的存货,从而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形成“跌了就抛,越抛越跌”的负向循环。
从整个行业来看高端白酒的需求也在降温,2025年A股23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6家实现利润正增长,其余多数则是陷入亏损,例如顺鑫农业净利润下滑59%,酒鬼酒更是暴跌92.6%。
最近咱们老百姓的消费意愿确实不如从前了,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精打细算、追求性价比,“消费降级”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虽然国家经济仍保持正增长,但各行各业都感受到压力,普通家庭的钱包也没以前那么鼓了。
手头紧了,一些非必要的消费自然先被砍掉,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在商务宴请和送礼场景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如今也已经受到明显冲击,过去请客吃饭桌上摆瓶好酒是“有面子”的事,现在不少人觉得实惠还是比面子更加重要!
现如今家庭聚会变少,即便聚在一起,喝白酒的频率也低了,更多人转而选择低度酒、啤酒,或者价格更亲民的中低端白酒,不少人觉得如果不是特别懂酒,高低档次之间的差别也没那么明显,所以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多花那个钱。
久而久之白酒的市场空间确实在收窄,回想白酒市场最热的那几年,不少人买酒不是为喝,而是为投资、收藏,茅台就是个典型,很多人抢购是预期它的价格会一直涨,那些年茅台的销量确实年年攀升,但是最后真正被喝掉的其实并不多。
大量茅台在市场上转手、囤积,就像一种“硬通货”,可酒终究是要被喝掉的,反复流通只会推高泡沫,随着茅台价格出现波动,投资预期被打破,囤酒的人开始着急出手,市场上流通的酒变多,价格也就进一步下探。
另一个问题是白酒的消费人群正在出现断层,传统上白酒的主力消费群体是30到50岁的男性,尤其是40岁上下的中坚力量,可岁月不饶人,这批人渐渐步入中老年,有的因为健康原因,不得不减少或戒酒。
而年轻一代对白酒的接受度并不高,很多人觉得白酒太烈、太冲,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尽管一些酒企尝试推出低度化、年轻化产品,费尽心思地换包装、做营销,但效果却始终不太理想,年轻人对白酒缺乏情感连接,品牌形象在他们心中难以扎根。
除了消费端的变化,白酒行业在销售环节的长期问题,也逐渐在今年集中暴露出来,长期以来酒企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并不健康,很多酒企为了完成销售目标,持续向经销商压货,导致渠道库存越积越多。
平时问题还并不明显,经销商还能慢慢消化库存,可今年销售旺季不旺,库存压力骤然陡增,为了回笼资金,不少经销商只能降价甩货,可是一旦有人开始降价,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市场价格体系就容易崩坏。
面对这种局面酒企其实心知肚明,但多数还是看重短期业绩,继续向经销商进一步压货,所以这就难免形成一种怪圈:酒企不断出货,经销商拼命卖货,可货越堆越多,价格越来越低,最终市场信心受损......
近期不少酒企采取“休克疗法”,就是先暂停向经销商供货,希望通过减少市场供给来稳定价格,这确实能短期内缓解价格倒挂的压力,但实际上还是治标不治本,如果销售策略不从根本上调整,未来类似问题恐怕还会重现。
市场已经变了,消费观念也变了。
白酒行业若不能正视这些变化,
及时调整产品和销售策略,
那么即便是茅台这样的明星品牌,
恐怕也难免被市场“上一课”的命运。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1.搜狐网:茅台跌破1800!中秋旺季也救不了市场?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2.大河网:飞天跌破1800元心理锚点,贵州茅台释放的“强心剂”能否稳定市场?
3.蓝鲸新闻:飞天茅台跌破1800元,经销商称消费需求偏弱,属正常波动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