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以“三生融合科技助力”为主题的“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2025”,在呼伦贝尔市举行。
7月10日至13日,“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2025”在呼伦贝尔举行。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巴西等国内外植物科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400余人参加大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展望草科学发展趋势,剖析热点问题,以期通过凝聚全球专家智慧与力量,对草原与草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提供科学战略咨询服务。
7月10日,“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2025”专家讲坛。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先导专项成果。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近年来通过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在草牧业理论体系构建、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牲畜高效养殖技术以及成果转化推广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建立了集“天然草地改良一人工饲草种植一草产品加工一畜牧高效养殖一畜牧产品追溯”畜牧业全链条、全过程于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7月12日,专家现场考察。
7月12日,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7月12日,参观新型农机具。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22%,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我区多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稳定在45%左右,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袤的草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7月12日,红头羊养殖基地。
7月12日,红头羊群。
与会专家表示,呼伦贝尔不仅是欧亚大陆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丰富的草原植被类型、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独特的草原文化,为草原生态研究与草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近年来,呼伦贝尔探索“草原生态旅游+特色草产品开发”模式,积极在退化草原修复、草畜平衡管理、碳汇交易试点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给出了全球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案”。
7月12日,合影留念。
本次大会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草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承办。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玉琢 李新军
编校:陈春艳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