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文明逐渐产生,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华夏文明开始清晰地记录信史。
从公元前3000左右到共和元年之间有2100多年,有些年份已被考古印证。
还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未被印证,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3000年左右,农耕技术的发展,华夏儿女开始在黄河、长江流域聚居繁衍。
农业的发展,引导着人类开启了抢夺可耕种土地的时代。
自此,可耕种土地在哪里,中华儿女就走到哪里。
随着部落联盟的壮大,国家雏形开始出现。
由于文字尚未出现,生产落后的传说时代,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历史。
炎帝部落擅长农耕,占据优渥的关中平原,逐渐过起了安逸的生活,以至于周边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
黄帝部落发明了独轮车和轻舟(挖空树干),战斗模式多样化,黄帝部落逐渐吞并周边的小部落。
黄河流域,“几”字型的母亲河出现了两大部落:炎帝部落(姜姓)与黄帝部落(姬姓)。黄帝和炎帝都是母亲“有蟜氏”所生。
当黄帝部落南下扩张时,在河洛地区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最后为了争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控制权,大战在所难免。
随着两个部落矛盾的激化,炎帝率先用火攻,打算焚烧黄帝阵营。
可是,恰逢天降大雨,黄帝部落又守着河流,取水方便,炎帝的火攻失败。
黄帝立马组织各部落反击,让熊、罴、貔、貅等部落,将各自的图腾印刻在旗帜上,区分队伍,在阪泉河谷摆出了“星斗七旗阵”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被打败。
由于当时的武器并不先进,而且炎帝和黄帝本就有血缘关系,所以,战斗进入了僵持阶段。
炎帝靠着崖头作为守护屏障,只守不攻。
而黄帝派人不断在外训练,时不时的拉到炎帝军营前操练。
就这样,三年后,趁着炎帝放松大意,黄帝派人挖通隧道,攻入炎帝身边,直接俘虏了炎帝,战斗结束。
炎帝战败臣服,炎黄部落结成联盟,确立黄帝共主地位,开创“部落联盟制”先河。
炎帝的技术(如黍稷种植、草药)与黄帝的造车、纺织等技术整合传播,使炎黄部落迅速发展。
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等文明创制始于战后联盟时期。
"炎黄子孙"概念源此,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符号。
炎黄部落在陕晋豫交界地带,属于西部。
而在东部的九黎部落,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武器和防具精良,不断扩张,打败了炎帝,炎帝向黄帝部落求援。
可是,兵器的差距,使蚩尤部碾压炎黄联军,“九战九败”,退至涿鹿。
最后,黄帝借助涿鹿地区夏秋多雾、多暴雨的规律,引诱蚩尤深入河谷,借山洪击败蚩尤。
蚩尤战败后九黎部众南迁(演变为苗族等),部分融入华夏族,“黎民百姓”一词由此而来。
战后,黄帝确立中原共主地位,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东夷青铜技术与炎黄农耕文明结合,推动工具革新。
“炎黄子孙”成为华夏族核心认同,黄帝升格为中华人文始祖。
夏朝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攻灭。(默认的年份都是公元几几年,需要在前面加上公元前)
因为那时候没有文字,出土的文物也多是符号记录,所以,夏朝有400年左右的空白期。
黄帝成为华夏共主之后,随着工具的发展,人们在顺应大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大自然。
黄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少昊继承部落联盟首领。此后权力经颛顼(黄帝之孙)、帝喾(少昊之孙)、尧、舜等“五帝”传递,均通过民主推选(禅让制)确立领导权。
颛顼上位后,通过强化改革,确立“绝地天通”制度,垄断祭祀权以巩固统治。
尧、舜推行历法、刑法(如舜制五刑),并命大禹治水,推动水利与农业协作。
舜帝时期,大禹因治理洪水、划定九州有功,接受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他通过涂山之会(万国诸侯朝贡)确立权威,并铸造九鼎象征王权。
大禹去世前,禅位给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却杀了伯益夺取了权力,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建立中国首个世袭王朝——夏朝。
夏朝建立时,系统性的文字依然没有出现。
但是根据考古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人们的交流开始变得频繁,活跃的区域也在逐渐扩大。
周边民族(如部分东夷)通过联姻、文化借鉴产生认同感,民族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多年后,夏王太康失去人心,东夷首领后羿趁机攻占夏国都城(“太康失国”),后羿不久后又被寒浞杀死。
寒浞又被太康的儿子少康联合夏国的遗民打败(“少康中兴”)。
虽然经历了长久的战争,却加速夷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
之后,传承至姒孔甲时,姒孔甲喜好玩乐,不管理国家大事。
由于他的放纵,各诸侯渐渐获得了自主权。
诸侯当中,尤其以商发展最为迅猛,商的实力不断壮大后,不断向外扩张,抢夺了更多的土地和奴隶。
到商汤继位时,商国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诸侯大国了。
于是,商汤盯上了日益腐朽的夏朝。
夏朝此时已经传承至夏桀,夏桀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强征民力,加剧了社会矛盾。
另外,夏桀宠幸妺喜,诛杀忠臣关龙逢,导致统治集团离心离德。
贵族沉迷青铜礼器等奢华消费,农具持续减产,重礼器轻生产的政策耗尽了夏国的国力。
商汤在伊尹辅佐下,先攻灭夏朝东部屏障——葛、韦、顾、昆吾等附属国,孤立夏都斟鄩。
然后商汤率诸侯联军与夏桀会战于鸣条,夏军因士气低落溃败,桀逃亡至南巢被俘,夏朝灭亡。
现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最早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这些甲骨文可以印证商朝中期到帝辛时期的战争、祭祀等活动。
商朝初期的遗迹,出土的文物没有系统文字记录,大多是一些符号,无法翻译。
现如今,商早期的历史信息,多需要靠周代的文献追述。
而从周代的文献可以发现,商汤灭夏和周武王伐纣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还是需要有更多文物出土,才能印证商初的历史。
商人是东夷的一支,夏朝末年,商的势力已经从黄河的下游拓展到了中游。可怕的是,夏朝竟不知商已经发展到这里了。
商汤以德立威、以宽治民,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更因为百姓的交流,使更多的夏国人想要加入商。
于是,为了能够取代夏国,商汤将国都迁移到了夏的附近。
商汤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夏王的忌惮,于是将商汤招进国都,把商汤囚禁在了夏台。
一段时间后,在一些人的劝谏下,夏桀还是放过了汤。
归国后的商汤,发起了讨伐夏桀的誓师大会,他陈说了夏桀的昏聩统治和百姓对夏朝的憎恨。
商汤鼓吹商灭夏是上天的旨意,夏国不得违抗,所有跟随上天旨意的人都能得到恩赐。(缺少主语)
商朝初期,商汤吸取夏朝的教训,使商朝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显著发展。
可是,由于实行“父子相继”与“兄终弟及”并存的继承制,导致仲丁至阳甲期间“九世之乱”(约前1500年-前1300年)。
以至于的发展到帝辛时期,积重难返,帝辛想要改革已经来不及了。
周朝的文献将帝辛污名化,不过从现代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帝辛时期确实开展了中央集权和奴隶制改革等一系列的举措。
但是,由于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很快就被各诸侯国联手消灭掉了。
也就是打周灭商开始,历朝历代都开始遵循“暴君-圣君”,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话语框架。
西周建立后,公元前977年至前841年,这段约136年的历史,因缺少充足的信史和文物印证,使周王室的统治出现历史空白。
这段时间涵盖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等多位君主,直到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开启战国时代,历史记录才恢复。
在这空白的136年内,周王室权势衰微,诸侯渐渐无视周天子,晋国的韩赵魏等六个贵族又在这段时间内做了什么,都是需要我们去一一探索的。
秦统一后推行标准化文字,汉代《史记》等正史系统化编纂,标志着历史记录的全面规范化。
西周建国后,为何会出现历史空白期?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我们5000多年的历史中,这面镜子还有哪些地方没有修补好呢?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