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读者,周末好。
前几日,在评论区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大家的孩子应该已经陆续进入小学了。
幼儿园再玩、再佛,一旦进入小学家长群,开始有作业、有分数了,都难免会焦虑。
比较本身,就会带来焦虑。
而且,这样的比较是没有尽头的:一个孩子,拿了班级第一,但他还有年级排名,区县排名,城市排名,省级排名……
孩子可能不知道,因为他们面临的不过是一道题目,一次作业,一场考试。
但是家长知道啊,过去我们常被父母师长教导「1 分胜过几千人」,所以,我们自己难免焦虑,也难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一边陪孩子,一边比较孩子,不仅比较孩子和同学,还比较孩子和当年的自己,甚至比较孩子和广告里的孩子……只会焦虑更甚。
但今天,我们不谈如何缓解焦虑。
我一直说,焦虑的本质是遇到了问题,又无法解决问题,所以才出现了焦虑。
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
其中有一件事很关键,就是如何陪孩子写作业。
我个人是很反对两种陪写作业的。
一种,是拿自己当监工:监督孩子的坐姿、握笔姿势、进度、答案准确率、写字有没有偏歪。
这就属于是,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对立面了。
另一种,是拿自己当稻草人:坐在孩子旁边,但是自己看手机、忙工作、处理事情。
然后抬头一看,怎么写了半天还没写完?
再定睛一看,写完的部分,怎么还错误频出?
火气一下就窜上脑门了。
但偏偏这两种陪写作业的方式,特别常见。
这半年,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研究,其中有一个观点,还是很值得拿出来跟大家聊一聊的,那就是——
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
实际上,「共同注意」这一概念从 1984 年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 40 年,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了。
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是一种社交认知行为,指的是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时刻、共同关注同一个目标(如物体、事件或话题)。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一部视频,这不叫共同注意,但一边看、一边聊情节,一边有社交互动,对彼此的注意状态进行协调,这才叫做共同注意。
同时,共同注意通常伴随有非语言交流(如眼神交流、手势)或语言交流(如指引、指示)来帮助引导对方的注意力。
比如——
你和孩子一起坐在院子里,阳光刚好照在你俩身上,孩子看着你,指向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眼睛里有些闪烁的光。你跟着孩子的视线看向老槐树。现在,老槐树就是你和孩子之间可以共享的对象了。你们并不需要多说话,眼神的交流、彼此的关注,就已经构成了这场默契的对话。
又比如——
孩子指着一只飞过的鸟,你也跟着孩子的目光看过去,嘴里说着:「那是一只喜鹊。」孩子可能并不会马上理解这只鸟的名字,但他感受到了你们的关注,他知道你们一起在看同一个东西,仿佛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连接点。在那个瞬间,你们的世界仿佛都凝聚在那只鸟上,孩子的眼睛里写满了疑问,而你,则是他世界里的导航员。
再比如——
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水洒了一地。你们一起低头看着那个小小的水印,在地板上洒成了湖泊,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慌张,甚至有点害怕。简单的叱责,只会让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但你没有训斥他,你低下头,看着地板上的湖泊,对他说:「没事,只是个小意外。」那一刻,在你和孩子的共同注意中,你就为孩子撑起了一个温暖的世界,让他知道,不论是快乐还是困惑,我们作为父母,总是和他们站在一起,面对一切。
共同注意,不只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默契,它也是关系的体现。
我们和孩子分享眼神、语言和注意力的瞬间,实际上也是在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建立联系: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注意力就是他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父母在孩子身上投下的是温暖和耐心,孩子在未来与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建立关系时,也会学会如何分享自己的注意力,学会如何和别人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在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一开始就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其他人,甚至包括父母,进行互动。
但当我们用心去关注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视线和理解,孩子就会知道,世界不是冰冷的。也许他还小,还不能完全说出心里话,但当你和他一起分享那棵槐树的影子,那只喜鹊的飞翔,或者那个小小的水杯翻倒的瞬间,他就会逐渐了解到:
原来,注意力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较于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我觉得孩子和我们一样,都希望被看到、被理解和被认同。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我们和对方之间的共同注意。
试着想一想,你和朋友一起走进咖啡馆的那个下午。你们坐下后,不用言语,只是默契地看着窗外,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子刚好慢慢路过。你心里一暖,抬头看向咖啡桌对面的朋友,他也正看向你,和你的目光在空中相遇了。
随即,你俩会心一笑。
在这个时刻,你和朋友之间,不需要说太多,彼此的眼神就已经表达了很多。
这种共同注意,让友情更加紧密,不用语言也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在恋人之间,共同注意也极其重要。
你和伴侣一起去看电影,其中一幕情节让你们情不自禁地紧张、哭泣或者笑出声来——尽管你们并没有提前讨论这场戏,却在同一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
共同注意,甚至会影响你和同事的互动。
当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期待这场漫长的会议快点结束。但在某一个瞬间,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建议,破解了当前的难题。
那一刹那,会议室的各位,彼此看向周围的同事,大家都默契地意识到,这个方案是最佳的选择。尽管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当共同注意应用到工作里,能让团队更加高效,也让大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支持。
基于这样一种共同注意,我们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同,从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也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善意和温暖。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其实,从执行成本来说,理论灌输要容易得多——父母动动嘴就行了。
共同注意则不然,它需要你和孩子真的去一起关注某个话题,一起去思考,一起进入状态,然后一起做一件事。
甚至都不只是「陪着」,而是你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去努力。
但有的父母,尤其是「直升机式」的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孩子刚拿起画笔,就开始讲色彩搭配理论
孩子想玩个积木,马上扯上空间逻辑思维;
孩子看着窗外发呆,忍不住丢过一本启蒙绘本
孩子吃饭的时候,他们也要问:「你知道胡萝卜里含有维生素A吗?」
但是,孩子要的不是那一本本理论教材,一条条知识框架,而仅仅是你们和他一起看一朵云、搭一座塔、挖一个坑的时间。
「理论灌输」的父母们总喜欢高高在上,俯视着孩子的生活,把所有事情都当成是所谓的教育环节。
他们觉得,灌输理论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高于实践的「重要认知」,更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捷径。
但如果你留意过,就会发现,孩子聆听长篇大论时,眼神是空洞的,动作是敷衍的,而心思早就飞到了其他地方。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理论灌输,真的有效吗?
当孩子用积木搭起一座小塔时,他需要的不是父母告诉他「平衡力学」的原理,而是能蹲下来,陪他一起小心翼翼地加上一块,在塔倒塌的瞬间,和他一起哈哈大笑。
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理论灌输」,而是「我看到你,我和你一起」的时刻。
共同注意,所能带来的潜移默化效果,是理论灌输完全比不上的。
我理解,身为父母,我们可能担心孩子会「学得不够多」、「输给别人」。
但孩子的成长,是和时间做朋友。
与其在孩子认知发育没到之前,教了他们概念,阻止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倒不如用「共同注意」带来的潜移默化,让他们不知不觉用全身所有的Sensor记住这个时刻的信息量,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昨天闺蜜给我发了一条评论,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在此引用如下:
为什么现在孩子走向极端的很多呢?因为缺少了自愈的能力与实践。以前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放学的路上和同学一起买个辣条,一路吵吵闹闹到家,这些不愉快都被自愈了。
而现在呢?
家长从家里从到学校,再从校门口接回家中,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为了给他们做好规划,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都觉得是一种浪费。
甚至有的父母,觉得老师更专业,于是花钱给孩子报名了很多辅导班,把孩子交给老师;但当孩子带着渴望被关注的眼神寻求关注时,他们却一再盯着手机,处理着工作和社交关系,即便回答完了孩子的提问,全程也没有抬头看一眼孩子。
但其实,孩子所需要,仅仅是我们不花钱的「共同注意」而已。
与君共勉。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