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首富:18万起家,3年问鼎全国,一年入账1000亿

借钱起家,硕士老板“泡”鱼塘

1995年,在改革开放浪潮涌动的华南地区,广州市禺北郊外的一处废弃厂房成为了海大集团故事的起点。年仅25岁的薛华,一位刚从中山大学动物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怀揣着产业梦想,联合了另外14名初始员工,开始了创业征程。

启动资金是四处筹措借来的18万元人民币,利用这笔有限的资金,他们购置了一批二手生产设备,厂房条件简陋,生产和运营环境都相当艰苦。作为创始人和技术核心,薛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司的初创工作中。白天,他深入车间,亲手调试关键的膨化机设备,反复摸索各项工艺参数,力求达到最佳的饲料加工效果。

动物学的专业背景让他对饲料的营养配比、加工工艺对动物消化吸收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夜幕降临,为了节省开支和方便工作,他常常就裹着一件军大衣,在堆放着各种原料的仓库里将就过夜。这种以厂为家的状态,是早期海大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除了生产环节,薛华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产品实际应用效果的追踪上。

这位年轻的老板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细致地记录鱼苗在不同投喂条件下的进食情况、生长速度和健康状态。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数据,他常常长时间守在养殖池塘边进行观察,有时甚至连续三天三夜(72小时)不眠不休,密切注视鱼群对不同饲料配方的细微反应。

正是通过这种深入一线、持续观察、不断试错和数据积累的过程,薛华和他的团队逐步掌握了水产饲料研发和生产的核心技术。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积累,到了1999年,海大集团推出了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草鱼膨化配合饲料。这款饲料与当时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传统颗粒饲料相比,不仅在营养成分和消化吸收率上有所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养殖户显著降低养殖成本。

根据实际应用测算,使用海大的草鱼膨化料,可以比使用传统颗粒料节省大约15%的饲料成本。在以成本控制为关键竞争力的水产养殖行业,这15%的成本节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凭借这一核心优势,海大草鱼膨化料迅速获得了华南地区广大草鱼养殖户的认可,产品销量快速增长,成功打开了区域市场。

别人打价格战?他砸钱搞研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料行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入局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饲料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了简单直接的价格战策略,通过降低售价来吸引客户,一时间行业内硝烟弥漫,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2004年,面对同行们普遍沉迷于价格竞争的局面,薛华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非但没有跟进降价,反而决定将公司上一年度的全部利润,悉数投入到水产种苗的研发当中。薛华的考量更为长远,他判断单纯的价格竞争无法建立企业的核心壁垒,唯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产业链上游的种苗环节取得突破,才能构筑起真正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海大集团在广东省珠海市投资建立了专门的水产研究所,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他们聘请了多位具有美国留学背景、在水产育种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博士,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这支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特别是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水产新品种。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攻关,研发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成功培育出了具有较强抗病性能的“海兴农”品牌虾苗。在对虾养殖中,病害一直是困扰养殖户、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难题之一。因此,“海兴农”虾苗的推出,因其显著的抗病性优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为养殖户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除了在种苗研发上进行战略投入,薛华也开始着力于改变行业内相对粗放的养殖观念和模式。

当时,行业内普遍存在一种“三斤饲料换一斤鱼”的说法。薛华认为,提升养殖效益不仅要靠好的种苗和饲料,更要靠科学的养殖管理。他要求公司的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到各个养殖场、鱼塘头,承担起技术指导的责任,手把手地教会养殖户如何根据水体环境(如水温、溶氧、pH值等)、天气变化以及鱼虾的实际生长阶段和摄食状况,来精准地确定投喂量和投喂策略。

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量化目标:“每亩水面减少0.3公斤的投料量”。这个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薛华算了一笔大账:如果全国有十万个养殖户能够采纳这种精细化的投喂管理,每年节省下来的饲料总量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足以装满三列火车。

这种对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研发上的前瞻性投入,共同塑造了海大集团独特的竞争力。即使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企业收缩业务、裁减人员的时候,海大集团凭借其稳健的基本面和技术优势,反而实现了逆势扩张,年内新增了6家子公司。

上市敲钟,不忘塘头“泥腿子”

2009年11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311)正式宣告在A股市场挂牌交易。在这样隆重而备受瞩目的上市仪式现场,薛华没有只邀请官员、投资人或行业伙伴,而是专程将三位来自他家乡——陕西省汉中市的普通养鱼户代表请到了现场。

这三位农民,是海大众多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的一个缩影。上市后,薛华成为了陕西汉中首富。薛华在2013年正式启动了一项名为“十百千万工程”的社会责任项目。

该工程设定了宏大的目标:计划每年投入资源,培训十万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扶持和培养一百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家,助力他们做大做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带动一千名有志于农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并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持续服务好上万家养殖户。

养鱼大佬跨界养猪,也讲究“高科技”

在水产饲料和种苗领域已经牢固建立起行业领导地位之后,薛华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农牧产业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点。经过审慎的考察和决策,海大集团将生猪养殖确定为下一个重点拓展的业务板块。

2016年,通过对广西益豚猪业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购,海大集团正式吹响了进军生猪养殖产业的号角。面对生猪养殖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薛华并没有简单地复制其他企业的模式,而是将其在水产行业积累多年的科学严谨、注重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带入了新的战场。他认为,养殖业的本质是相通的,都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提升效率和效益。

在整合益豚猪业并规划未来发展时,薛华在内部管理和技术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管理原则,他将其总结为“三度理论”。这“三度”指的是猪舍环境控制的三个关键指标:首先是温度(Temperature),要求猪舍内的温度必须精确控制在27摄氏度,并且允许的波动范围仅为正负1摄氏度;其次是湿度(Humidity),要求空气相对湿度稳定保持在65%,波动范围控制在正负5个百分点;最后是密度(Density),即饲养密度,要求每平方米的猪舍面积饲养的生猪数量不超过0.8头。

这套“三度理论”的核心,是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精细化理念引入到传统上相对粗放的生猪养殖过程中。通过对猪只生长环境关键因素的精确控制,为生猪提供一个稳定、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其生产潜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这种近乎严苛的工业级标准管理模式,在当时的生猪养殖行业内并不多见,它显著提升了海大猪场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成绩。实际运营效果验证了这套理论的有效性:采用“三度理论”进行管理的 海大旗下猪场,其衡量母猪繁殖效率的关键指标——PSY(即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的健康断奶仔猪数量)达到了28头。这个数字在当时显著优于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了约40%。

年过花甲,田间地头还是他的“实验室”

2021年,海大集团的年营业收入已突破859亿元大关,成为农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薛华没有沉浸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向了乡村振兴事业。在验收位于陕南山区的海大承建乡村振兴项目时,他特别关注到一个细节:要求工程师在新建的智慧猪场设计方案里,必须增加一个“农民培训室”。

“技术再好,农民不会用、用不好,也是白搭。”基于这种认识,海大持续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每年投入资金高达2.1亿元,用于编写教材、建设培训基地、组织专家下乡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了超过3800名获得专业认证的养殖技术员。

2023年春天,人们依然能看到他穿着朴素的工装裤,出现在江苏如东的对虾养殖场,手里拿着公司最新研发的南美白对虾专用饲料,与养殖户和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应用效果。这款添加了复合益生菌的新型饲料,据称能将虾苗的存活率提升18%,目前已在沿海十个省份推广,带动了约六万养殖户实现年均增收4.5万元。

参考资料:[1]唐东东.薛华:养殖户需要的是利润[J].内陆水产,2009(12):27-2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海兴   汉中   猪舍   草鱼   养殖户   生猪   陕西   种苗   首富   水产   饲料   集团   财经   行业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