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剪辑 朱文博
9月2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第三场记者见面会。会后,川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英国友人大卫·柯鲁克与伊莎白·柯鲁克之子柯马凯。明天,柯马凯将受邀观礼九三阅兵。
柯马凯与记者合影
初见柯马凯,他身着一件中式对襟纯棉衣衫。他直言自己偏爱纯棉衣物,而这份对天然材质的偏好,恰与家族在四川的岁月悄然相连——那里藏着祖辈的理想、父母的奋斗足迹,更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根”。
一张旧照:华西坝的砖瓦,系着家族的“根”
见面会尾声,当四川日报记者递上两张伊莎白一家曾在华西坝居住的旧居照片时,柯马凯的眼神瞬间亮了。“这是华西坝!我妈妈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
柯马凯手拿华西坝老照片
照片里的砖结构房屋,和柯马凯记忆中祖辈生活的场景一模一样。他陷入回忆……姥姥饶振芳与姥爷饶和美,1912年前后相继远赴四川。姥爷饶和美受聘于刚成立的华西协合大学,担任教育系主任;姥姥饶振芳则专注幼教事业,一心想为当地孩子搭建成长的摇篮。最初,两人在四圣祠街教堂附近定居,那栋砖结构房屋的木质地板、门窗,至今仍在柯马凯的记忆里留着温度。“之前回到成都,去四圣祠街,还看到类似的老房子被好好保护着,木头摸起来还是扎实的,不像换成铝合金那样没了烟火气。”
最让柯马凯难忘的,还有姥姥、姥爷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初到四川时,为了能顺畅沟通,两人专门学起了四川话,“1955年他们来北京看我,我才三四岁,只会说北京话,总觉得他们说话‘怪’——把‘鞋子’叫‘孩子’,语调也和我不一样,还偷偷笑过。”直到后来姥姥因病住进协和医院,和同病房的成都阿姨用四川话聊得热火朝天,柯马凯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四川话,是我不懂方言的差异。”如今回想,他总感慨:“两个加拿大人能把四川话说得流利自然,得下多少工夫?这大概就是他们把四川当‘家’的证明。”
这份“家”的记忆,早已刻进家族的基因里。多年前陪母亲和二姨寻根彭州白鹿顶的经历,柯马凯至今历历在目。那里藏着母亲伊莎白的童年:有被唤作“毛蛋场”的网球场,有夏天解暑的小泳池,还有一家人住过的小房子。“我的妈妈没能爬上去,二姨那年80岁,身体不算硬朗,当时还下着小雨,山路满是泥泞,我们都劝她别爬了,可她偏要去。”柯马凯的声音慢了下来,“爬到山顶,什么建筑都没了,她却拨开半人高的杂草,指着一块平整的地基说‘这就是咱们家’,还能准确说出哪是厨房、哪是卧室。”
后来,近百岁的伊莎白也想再回白鹿顶。因年事已高,她不便坐飞机,直到高铁开通,7个半小时就能从北京到成都,才终于成行。这位2019年9月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老人,一生都牵挂着四川的土地。
一段往事:纺车与课堂,藏着不变的初心
聊起父母在四川的岁月,柯马凯总会翻开谭楷所著的《我用一生爱中国》。这本书倾注了谭楷的大量心血,他跑遍伊莎白曾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搜集到许多连柯马凯一家都未曾听闻的故事,也让伊莎白在四川的经历更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指尖划过书页上伊莎白的照片,柯马凯缓缓讲述起母亲当年的坚守。
柯马凯手拿《我用一生爱中国》
1938年,伊莎白来到阿坝扎古瑙县巴士瑙村做人类学研究。在村里,她看到当地妇女把牦牛毛缠在指尖,走路、赶集市时都在捻线,可一整天下来,捻出的线还不够织半条围巾。后来到成都,普及的纺车让她眼前一亮——圆轮一转,线轴跟着转,一圈就能纺出两米多的线,效率比手捻提高了几十倍。她立刻扛着一台纺车回村,手把手教妇女们操作。
多年后,一位八九十岁的藏族老人专程到北京看望柯马凯一家。这位老人,正是伊莎白当年在巴士瑙村认识的9岁小姑娘。在车上,老人突然哼起一首儿歌,旋律轻柔,歌词满是对生活的热爱——那是当年伊莎白教她的,一首在英美加流传很广的歌。“听到旋律的瞬间,我好像看到母亲当年在村里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的模样,心里又暖又酸。”柯马凯说,母亲一生低调,很少提及自己做过的事,可这些藏在岁月里的细节,早已成了她与四川百姓最深的联结。
到了1940年,伊莎白又辗转到了璧山兴隆场。彼时抗战后方物资匮乏,连盐都要省着用,她牵头办起了生产合作社,守着“自愿入社、民主管理”的规矩:想加入的村民随时来,想离开的也绝不挽留,合作社的大小事都由社员一起商量,没有谁指挥谁。“大家用纺好的牦牛毛线织军毯,既能挣口饭吃,又能为前线出份力,每个人都是合作社的主人。”如今身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柯马凯,对母亲当年的做法格外认同,“工合的核心就是‘合作共赢’,现在中国有200多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很多理念和当年一脉相承,母亲要是知道,肯定会特别欣慰。”
姥姥饶振芳的教育初心,也在四川扎下了深根。1915年,饶振芳创办了一所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在玩中学”,她特意请木匠到家里,把木头锯成一块块积木。“姥姥总说,三岁孩子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摆积木时悟出来的——摞太高会倒,压太偏会斜,比硬灌知识管用多了。”柯马凯记得,母亲曾跟他讲过,小时候家里总有木匠锯木头的声音,那些积木不仅陪伴了她的童年,更让她早早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后来,饶振芳又创办了弟维小学(现成都市弟维小学)。“弟维”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英音音译,学校的教育思想也源自杜威——把学校当作“小社会”,连课堂纪律都让学生自己定。“有人说‘上课聊天听不清老师讲课’,有人说‘有问题想马上问’,最后大家商量出‘举手发言’的规矩,还约定相互监督。”柯马凯笑着说,自己小时候上课爱做小动作,“要是当年在弟维小学,估计同学会立刻提醒我‘咱不是说好要守规矩嘛’。”
20多年前,柯马凯曾专程到成都寻找弟维小学,问了许多人都没线索,直到一位华西协合大学的老教师帮他翻出一份民国时期的竖排繁体字报纸。当校长指着报纸上“饶和美夫人(即饶振芳)创办学校”的字样时,柯马凯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之前总怕那只是家族传说,看到泛黄的字迹,才敢确认姥姥的教育初心真的留了下来。”后来再去学校,门口挂着“欢迎创办者后人”的横幅,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跑跳,他的眼眶突然红了:“好像看到姥姥当年带着木匠做积木、和学生商量纪律的样子,原来那份初心,从来都没走。”
一次观礼:从烽火到繁华,牵挂从未断
谈及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观礼,柯马凯的目光里满是感慨。他总会想起母亲伊莎白的一生:1915年出生时恰逢军阀混战,此后历经抗战、内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终于迎来真正的和平。“母亲常说,她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看到和平取代了战乱。‘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是她念叨了一辈子的心愿。”
在柯马凯眼里,中国70多年的发展,就像四川的竹子,一节一节往上拔,扎实又坚定,四川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发展的生动注脚。“上次去成都,看到农村修了平整的水泥路,山脚下的民宿满是烟火气,老百姓脸上的笑藏都藏不住,我就想,母亲要是能看到这光景,该多高兴啊。”
如今74岁的柯马凯,仍在北京投身职业教育。他常带学生去密云的农村种萝卜、学种菜,就像姥爷饶和美当年带学生在菜园里劳作,也像母亲伊莎白当年在四川教村民纺线。“我小时候在20世纪50年代也用过纺车,纺的是灰色的再生棉线,没纺过牦牛毛,可我懂‘手脑并用’的道理。动手的时候,脑子才会跟着转,这份传承,不能丢。”
专访尾声,柯马凯再次拿起《我用一生爱中国》。他轻轻摸着书封,声音里满是深情:“‘我用一生爱中国’。”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