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岚县】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岚县四人中举

作者:易南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纸乡试捷报传到吕梁山,震动了岚河两岸。

1894年10月9日的《申报》刊登了这一届《甲午科山西乡试题名全录》,山西共91人上榜,其中岚县4人中举,分别是张宪文、陈运丙、曹佐武和王化隆。

■ 图为1894年10月9日《申报》


别的县出一个举人,都能刻碑立传,而1894年的岚县,一下子就出了四个!这是什么概念?

清朝末年,山西行政区划包括9府、10直隶州和6散州,共辖约85个县,岚县属太原府管辖。整个山西共91人中举,而小小岚县就占了4个名额。

岚县用0.5%的人口占比创造了4.4%的中举奇迹,足见当时岚县文风之鼎盛。

■图为光绪甲午科山西乡试同年齿录

明清两代的乡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是科举考试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级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生员(秀才)参加,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因考期固定在八月,故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获“举人”功名,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继续走科举进阶之路。

光绪二十年(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午恩科。

这一届山西乡试,监临官为头品顶戴、山西巡抚张煦,大主考是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高希喆。

■图为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山西乡试同年齿录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天,共九天。第一场考察《四书》文三篇及试帖诗一首;第二场考察《五经》论文四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侧重经史与实际政务。

都说“穷秀才,富举人”,如果说秀才仅仅只是一个“上大学”资格的话,那么举人就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准国家干部”。举人的身份本身就是“含金量”的象征,是普通百姓和特权阶层的分水岭。

秀才穿长衫,免徭役、见官不跪,却仍是寒毡坐透、无权无势的穷苦读书人。而一旦中举,便是名副其实的改天换命,田产投献、门生拜帖、官府礼遇纷至沓来。朝廷明例:举人全家免徭役,田地免赋税,可任知县、教谕,妥妥的准公务员,稳稳的乡绅阶层。

过去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举人即便不当官(不是所有举人最终都能当官),仅靠土地挂靠(很多人将自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挂靠在举人的户籍之下,以此逃避徭役和赋税,举人则坐享抽成),就能实现阶层跃迁,躺着啥也不干,就能把钱给赚了。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是个连米都买不起的穷酸秀才,岳父胡屠户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乡绅连夜送钱送房送田产丫鬟,胡屠户立刻改口称他是“文曲星下凡”,也是够荒诞的!

古代中举有多难?就拿范进来说,考了二十余回,五十多岁才中举,高兴得都疯了!为啥?因为确实难啊,多少人点灯熬油几十载,写破多少张纸,用坏多少枝笔,到死都未能如愿!

李时珍14岁中秀才,此后余生却未能更进一步;

蒲松龄19岁县、府、道三试第一,但是此后七战七败,始终未能中举;

吴承恩三次未中,发出感叹“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

黄巢五次落榜,揭竿而起前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名句;

洪秀全四次乡试未中,一怒之下创立太平天国;

袁世凯更狠,两度乡试落榜,1905年联合张之洞上奏,直接终结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1894年的甲午科,恰逢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巨变,满清朝廷风雨飘摇。

这也导致,这届举人虽在乡试里脱颖而出,却很难在腐朽的朝廷中施展抱负。在上述四位举人中,张宪文第二年联捷考中进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事件,其中61名山西举人参与,曹佐武、张宪文等人亦参与其中。

岚县虽地瘠民贫,却素有“耕读传家”之风。史志载,同治年间大灾,乡民宁可典当棉衣,也要凑钱修葺县学宫。光绪初年丁戊奇荒,饿殍遍野,岚县竟有不少人家典尽家产供子读书。

即便是现在,岚县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减。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早早便带着孩子前往忻州、怀仁、太原等地求学,这份用心与坚持,颇有几分“孟母三迁”的意味。

只是,遥想当年岚县“一榜四举”的荣耀盛况,对比当下岚县的教育现状,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岚县   光绪   甲午   乡试   举人   山西   秀才   徭役   朝廷   科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