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当桂香漫过江汉区的街巷,
中秋的脚步便如约而至。
对中国人而言,中秋从来不是单一的节日符号——而是檐下悬挂的灯笼映着团圆的笑靥,是案上摆放的月饼裹着儿时的记忆,是家人围坐时闲话家常的暖意,更是流淌在岁月里的文化传承。
在江汉区,这份中秋的仪式感,早已与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味道深度绑定,它便是从1739年走来的汪玉霞,用近三百年的坚守与创新,让 “今月更胜古时月”。
老味新颜
让中秋团圆
“恰如当年,更胜当年”
今日中秋,今夜月圆。
早晨,民意街远东巷炸物的油香还未散去,儿女们便提着大包小包进了门。父母准备的点心盘里,儿女带来的伴手礼中,汪玉霞的糕点总是家中常客。
“小时候吃汪玉霞,是偷偷摸摸的快乐;现在带孩子吃汪玉霞,是明目张胆的幸福。” 这是许多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来老武汉人的心声。
小时候,我们在奶奶的红木柜子里翻腾,趁着午睡偷偷拿出一块糕点,躲在角落里一口口咀嚼,捧着油纸,连酥皮残渣都舍不得浪费。现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点心,反而挑花了眼。
“汪玉霞的饼子——绝酥(劫数)”。想起这句在武汉流传已久的歇后语,心下也不再犹疑。
花好月圆庆中秋
MID-AUTUMN FESTIVAL
汪玉霞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既能守住“老味道”,唤醒一代人的记忆,又能推出“新滋味”,吸引年轻消费者,让中秋的团圆味既有传承,又有新意。
在传统风味上,牛舌饼、碱酥饼、绿豆糕、香草老蛋糕都是老武汉家喻户晓的存在。牛舌饼形似牛舌,外皮酥脆,内馅咸香;豆沙绿豆糕历经20多道工序制作保留绿豆清爽本味,口感松软,吃完再配一杯热茶浑身舒爽。而中秋的经典月饼更是不用多说,经典苏式月饼,采用手工层酥技术制作,皮酥而味香,入口即化,经典五仁、椒盐黑麻、豆沙蛋黄口味俘获一众热衷回忆杀的心。
中
秋
节
ZHONG QIU JIE
两百多年前,食客们大多喜欢重油、重糖的糕点,但这已不符合现在的大众口味。在保留原配方及纯天然食材的基础上,汪玉霞不断革新扩充产品种类。针对年轻人“怕甜怕腻”的需求,推出了低糖米月饼,饼皮选取优质稻米为主原料,温润易消化,加之燕麦青稞等谷物作馅,甘而不腻、清淡寡油。流心月饼则是“颜值与实力并存”,切开的瞬间,金黄的流心缓缓流出。近期还推出了生椰拿铁流心,满足“咖啡控”。最火爆的当属高峰期一天能售出1500余枚的樱花饼,粉色的外皮包裹着樱花味豆沙,让中秋也能尝到“春天的味道”。
这些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生活的适配。就像汪玉霞的中秋礼盒,既有“金秋映月”“花开富贵”等传统中式设计,印着 “武汉礼物”的字样,适合送给长辈;也有国潮插画主题的礼盒,用墨绿、湖蓝等颜色搭配烫金工艺,年轻人们喜欢买来送给朋友,既体面又有本土特色。
中
秋
节
ZHONG QIU JIE
正如武汉市汪玉霞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我们做产品的原则是守旧创新,坚持手工现做现烤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包装新口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管吃的是老味还是新味,都是团圆的好滋味。”
这份刻在江汉区居民记忆里的中秋味,源自汪玉霞近三百年的坚守。
清乾隆四年(1739 年),徽商汪士良携妾蔡玉霞在汉创办“汪玉霞”,从最初的茶叶铺,到后来转型经营糕点,这家小店凭着货真价实、待人以诚的初心,渐渐成为武汉人心中的“味觉地标”。历经太平天国战乱、辛亥阳夏战争,又在公私合营、国企改制中几经波折,现在的汪玉霞已正式归入江汉区国资局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与守护下,这份汉味记忆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的汪玉霞,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铺子——它是“中华老字号”,是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2024年获评的首批“武汉十大伴手礼”得主,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对其工艺与品质的认可。
中
秋
节
ZHONG QIU JIE
江汉区国资局的托管,不仅让汪玉霞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更为其注入了创新的活力。从最初的几样传统糕点,到如今150多种产品涵盖月饼、蛋糕、酥点等多个品类;从单一的线下门店,到线上天猫、抖音、小红书、微信商城多平台布局,它始终在“守旧”与“创新”之间找寻平衡。
在武汉的街巷里走过了近三百年,从乾隆年间的小铺子,到如今的武汉文化名片,汪玉霞用味道记录下生活变迁,用老手艺留住儿时记忆,用创意让自身走得更远。
愿今夜的月光与舌尖的甜蜜,皆成为岁月里最温柔的珍藏。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