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0号飞船延迟返回地球,央视发布这一消息的前后,外媒传出,美军打算用轨道武器干扰中俄卫星的消息。国际新闻连连看,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2025年11月5日,原本要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号飞船因为可能被太空中的微小碎片撞到,不得不临时推迟返航,专家目前正在评估影响和风险。早在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的航天员已经顺利完成了空间站的“钥匙交接”,保证在轨任务平稳过渡。

神舟二十号乘组成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在轨驻留超过180天,完成4次出舱任务及多项科学实验,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纪录。随飞船返回的还有参与微重力实验的小鼠,科研团队将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在任务快结束的时候,两组航天员第一次用“太空烤箱”烤鸡翅和牛排,让长期在轨的生活多了一点温暖和趣味。地面的东风着陆场也完成了全套演练,空中搜救和医疗救援系统随时待命,可恰恰是要返回的时候,疑似出了一点小意外。
表面上,这是一则关于微小碎片的新闻,但在国际太空安全环境下,它映射出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层面。
轨道上的微小碎片,不管从哪里来的,对飞船和卫星都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全球轨道上的碎片数量已经超过亿级,就算是只有几毫米、几厘米大小的碎片,也可能造成严重损坏。神舟二十号的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太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中关于太空军备和反卫星技术的讨论正在升温。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太空部队要推出两种新武器,名字叫“草地”和“遥感终端”,主要作用是干扰中俄的侦察卫星。这些系统会部署在全球不同地方,有的可以远程操控。外媒表示,相比太空里的卫星干扰器,它们成本更低、更经济实惠。
此外,美国还在建立“太空电磁战术作战中心”,用来协调干扰行动。这个中心会使用“赏金猎人”监视系统,监测自己卫星是否被干扰,并追踪对方卫星位置。“赏金猎人”系统已经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交付给美国印太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使用。
虽然这些系统美国通常说的是“不会破坏卫星,只是暂时干扰”,但它们一出现,就让其他国家不得不认真考虑:怎么保护自己的航天器不受影响,同时随时掌握轨道上的情况。

中国早已意识到,太空安全不能仅靠运气,更需要系统的预防与应对机制。中国航天的三重防护体系已初步成型:电磁防护与量子通信确保指挥链路稳健;在轨机动与自修复卫星提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93阅兵中亮相的太空部队。从太空部队到在轨机动卫星,这套体系本身就是我方为应对突发风险而预留的后手。
太空部队的公开亮相,源自9月3日“93阅兵”。这场阅兵中,太空部队亮相并高举口号:“有效维护太空长久和平”。这句话如一声惊雷,震入世界耳朵。从此,中国不仅有陆、海、空、火箭军,还拥有军事航天力量。从地面到海洋、从天空到太空,中国的战略版图正式延伸至第四维度——太空。
神舟二十号事件的推迟返回,也体现出这套体系的价值:面对不确定的风险,中国选择谨慎而非冒进。这种谨慎不是退缩,而是为战略后手留足空间——确保在关键时刻,航天器和航天员能够安全返回,同时保留行动的主动权。

《外空条约》规定不能在太空放攻击性武器,但对于现在这种“不直接毁坏卫星的干扰设备”和轨道竞争,并没有明确限制。各国在发展太空技术和布局战略时,都在试探这些规则的边界。中国能做的,就是提前布局、防患未然,让自己在规则模糊的灰色空间里有足够的后手和主动权。
神舟二十号推迟的几天,不只是航天器在轨的调整,也折射出国家对太空环境、国际格局、科技竞争的深度思考。真正的较量,不在谁先动手,而在谁能在混乱与风险中稳住航道。这正是标题里‘后手’的真实含义:冷静、预备、在关键时刻掌握主动。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