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9岁杨高耸去世,身高188长得超帅,死因曝光,妻子非常后悔

在安庆当地的摄影圈和亲友圈里,杨高耸的名字总与 “优秀”“靠谱”“帅气” 这些标签绑定。188 厘米的身高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立体的五官、干净的短发,再配上常穿的休闲衬衫和帆布相机包,每次和林女士出门逛街,总会引来不少路人的回头率。林女士曾在社交平台调侃:“带老公出门像带‘行走的画报’,回头率比我穿新裙子还高。”

这份 “外在优势” 之外,杨高耸的性格更让人称赞。他的发小在评论区回忆:“高耸是那种特别会照顾人的性子,朋友聚会他永远是第一个到场地帮忙布置,最后一个离开收拾残局的人。家里长辈生病,他比亲戚跑得还勤,买水果、送药,比亲儿子还周到。” 在家族聚会上,杨高耸总是主动陪长辈聊天,帮晚辈拍照片,连挑剔的姑婆都常说:“林丫头嫁对人了,高耸这孩子,挑不出半点错。”

作为摄影师,杨高耸的才华同样出众。他擅长捕捉生活里的细腻瞬间 ——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握着孙辈的小手,情侣在夕阳下依偎的剪影,甚至路边流浪猫蜷缩在落叶里的模样,经他的镜头定格后,总能透出温暖的生命力。身边不少人结婚、生子,都会主动找他约拍,“高耸拍的照片不用修太多,因为他能抓住最真实的情绪”,一位客户曾这样评价。他的相机包常年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三台不同型号的相机和十几块备用电池,镜头上还贴着他亲手写的 “专注细节” 便签 —— 这份对专业的较真,让他在本地积累了不少口碑。

林女士回忆,两人恋爱时,杨高耸曾用相机记录下她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一起看日出的侧脸、生日时吹蜡烛的笑容、搬进新家时整理行李的模样。“他说,摄影的意义就是留住美好,以后老了翻着照片,就能想起现在的日子。” 那些装满照片的硬盘,如今成了林女士最珍贵也最不敢触碰的回忆。

没人知道,这个在镜头前捕捉美好的男人,心里早已积满了无法言说的压力。林女士后来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杨高耸结婚前就曾确诊过轻度抑郁症,当时经过治疗和调整,症状有所缓解,两人都以为 “那段黑暗已经过去”。可婚后没多久,杨高耸对自己的 “高要求”,又悄悄把他推向了抑郁的边缘。

杨高耸对摄影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婚后半年,他提出 “开一家自己的摄影工作室”—— 他想把爱好变成事业,更想给林女士更好的生活。“他说‘要让你以后不用羡慕别人,咱们也能靠我的手艺过上好日子’”,林女士回忆,当时杨高耸眼里闪着光,每天熬夜查资料、选场地、设计工作室装修风格,连营业执照的办理流程都记了满满三页笔记。

工作室开业那天,杨高耸特意穿了件新衬衫,还在门口摆了两盆林女士喜欢的向日葵。可现实的残酷,远超他的预期。起初还有亲友捧场预约拍摄,可随着本地摄影工作室越来越多,竞争逐渐激烈,他的订单量开始断崖式下跌。为了拉客户,杨高耸主动降价,甚至免费为中小学生拍毕业照,可即便如此,工作室的收入仍难以覆盖房租和设备成本。

那些日子,杨高耸每天清晨 6 点就出门,常常到凌晨 1 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林女士总能看到他进门时,帆布相机包上沾着露水或尘土,鞋子上有奔波的泥渍;打开他的电脑,文件夹里全是 “修改版 1”“修改版 2” 直到 “修改版 37” 的拍摄方案,有的方案里还贴着他手写的备注:“客户说色调太暗,明天再调亮些”“这里的光影没拍好,下次补拍”。他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白天跑客户、拍照片,晚上修图、改方案,连吃饭都要对着电脑屏幕。

撑了 8 个月后,工作室还是没能熬过难关。关门那天,杨高耸独自在工作室待了一下午,回来时手里抱着一摞没来得及交付的照片,眼神空洞。“他没哭,也没说什么,就只是把照片放在书架最上层,说‘以后再想办法吧’”,林女士当时以为,丈夫只是 “暂时失落”,没多想便安慰了两句,却没注意到他转身时,悄悄抹了下眼角。

工作室关门后,杨高耸的状态肉眼可见地变差,可这份 “差”,却藏在他刻意维持的 “正常” 里 —— 这正是 “微笑抑郁” 最隐蔽的地方。

他开始失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天快亮才能眯一会儿。林女士偶尔夜里醒来,会看到他坐在床边,背对着自己,手里拿着相机,对着空白的墙壁发呆。“我问他怎么不睡,他说‘有点思路,想记下来’,可我后来才知道,他根本没在想工作,只是在熬时间。”

以前爱说爱笑的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家庭聚餐时,他不再主动陪长辈聊天,只是坐在角落默默吃饭;林女士跟他分享工作趣事,他也只是 “嗯”“哦” 地回应,眼神常常放空。可每当林女士问 “是不是不舒服”,他总会立刻挤出笑容:“没事,就是有点累,歇会儿就好。”

更明显的变化藏在细节里:他以前拍照片时,眼里总闪着对光影的热爱,可后来再看自己的作品,眼神里只剩茫然,手指划过屏幕却迟迟不点击 “保存”;他的饭量越来越小,以前能吃两碗米饭,后来一碗饭都吃不完,体重在两个月里掉了 12 斤,原本合身的衬衫穿在身上变得松垮;他甚至开始回避镜头,林女士想拍两人的合照,他总以 “没收拾好”“下次吧” 为由拒绝。

这些细节,林女士当时都看在眼里,却没往 “抑郁” 上联想 —— 在她的认知里,抑郁应该是 “哭闹、说想死、情绪崩溃”,而丈夫只是 “有点低落”。她偶尔会说 “别想太多,慢慢来”“实在不行就找份工作,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可这些轻飘飘的安慰,没能触碰到杨高耸内心的绝望。现在回想起来,林女士满是悔恨:“我当时要是多问一句‘你是不是很难受’,要是拉着他去看医生,是不是就不会这样?”

10 月 17 日那天,安庆的天气有些阴。早上林女士出门办事前,特意跟杨高耸说:“晚上我早点回来,咱们一起做你爱吃的可乐鸡翅。” 杨高耸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摄影杂志,抬头看了她一眼,轻轻点了点头,没多说一句话。林女士当时还觉得 “他可能还没缓过来”,没再多停留便出了门。

晚上 7 点多,林女士提着买好的鸡翅和蔬菜回到家,开门时却发现玄关的灯没开 —— 往常这个时间,杨高耸总会提前把灯打开,等着她回家。“高耸?” 她喊了一声,没人回应。客厅、卧室、书房都空荡荡的,只有书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日记本,是杨高耸平时用来记录拍摄灵感的本子。

林女士走过去拿起日记本,才发现里面写满了她从未见过的文字,字迹潦草,有的地方还被眼泪浸湿,晕开了墨迹:“今天又没睡着,脑子里全是工作室倒闭的画面,我怎么这么没用,连自己都养不好”“看着林林(林女士昵称)每天开开心心的,不想告诉她我很难受,怕拖累她”“我试了很多次,还是走不出来,不想再让大家担心了”“对不起,我食言了,这次离开,再也回不来了”……

每一行字都像一把刀,扎在林女士心上。她瘫坐在椅子上,手里的日记本掉在地上,眼泪瞬间打湿了衣襟。“我怎么这么傻,他写得这么清楚,我却一点都没发现”“要是我早上没出门,要是我多陪他说说话,是不是就能留住他”,她一遍遍地自责,直到邻居听到哭声赶来,才帮她联系了警方。

警方调查后确认,杨高耸系因抑郁情绪失控,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10 月 19 日,亲友为他举办了简单的葬礼,他生前最爱的相机被放在灵前,旁边摆着几张他拍得最好的照片 —— 有林女士的笑容,有夕阳下的安庆长江大桥,还有流浪猫蜷缩在向日葵旁的模样。

杨高耸的故事被林女士以 “匿名回忆” 的形式发布到社交平台后,很快引发全网共鸣。短短三天,话题 #微笑抑郁有多隐蔽# #别忽略身边人的小情绪# 登上热搜,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满是心疼与惋惜。

“这就是典型的‘微笑抑郁’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小艾” 的评论获赞超 10 万,“高智商、高才华、高责任感的人最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 他们习惯了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把脆弱和痛苦藏在心里,觉得‘说出来会给别人添麻烦’,最后自己扛不住就垮了。”

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 “阿哲” 分享:“我去年创业失败后也这样,每天笑着跟家人说‘没事’,晚上却在阳台坐一夜,想过无数次放弃。直到我妈发现我偷偷吃安眠药,硬拉着我去看医生,才慢慢好起来。真的别觉得‘扛一扛就过去’,抑郁不是矫情,是病,需要治。”

还有网友精准点出杨高耸悲剧的核心:“他太追求‘完美’了,优秀惯了,接受不了自己‘失败’。其实创业倒闭很正常,可在他眼里,这就是‘没用’的证明。我们总被‘要成功’‘要优秀’的声音推着走,却忘了告诉自己:偶尔的不完美,甚至失败,都不影响我们值得被爱。”

心理学上的 “完美主义陷阱”,在杨高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类人群往往对自己有着远超实际的期待,将 “成功”“优秀” 等同于 “自我价值”,一旦目标无法达成,就会陷入剧烈的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有着强烈的 “责任感”,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的脆弱,甚至会刻意用微笑掩盖痛苦,导致身边人难以察觉异常 —— 这也是 “微笑抑郁” 最危险的地方。

林女士后来在回复网友时说:“现在我才明白,我一直以为他‘很优秀’,却没告诉他‘就算不优秀,就算失败,你也是我最爱的人’。这句话,我再也没机会跟他说了。”

杨高耸的悲剧,不是个例。现实中,有太多像他一样的人 —— 看起来乐观开朗,甚至比常人更 “完美”,却在无人的角落独自承受抑郁的折磨。他们的痛苦不写在脸上,却藏在一个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突然减少的社交、日渐下降的食欲、反复修改却不敢提交的方案、面对镜头时的回避、深夜里亮着的手机屏幕……

这些细节,不是 “小情绪”,而是需要被重视的 “求救信号”。对身边人而言,比起 “加油”“别想太多” 这类空泛的安慰,更重要的是 “看见” 与 “陪伴”—— 陪他坐一会儿,哪怕不说一句话;问一句 “你是不是很难受,我可以听你说”,而不是 “你看起来没事啊”;如果发现异常,主动提议 “我们一起去看看医生”,而不是 “你就是太矫情”。

10 月底的安庆,秋意渐浓。林女士整理杨高耸的摄影作品时,发现了一张未导出的照片 —— 是 10 月 15 日,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天拍的。照片里,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桌上放着一杯没喝完的茶,旁边是他写了一半的便签,上面只有一句话:“明天陪林林去买她爱吃的草莓。”

林女士把这张照片设成了手机壁纸,每次看到,都会想起丈夫曾说过的 “离开绝不超 24 小时”。“他这次食言了,可我会带着他的期待好好活下去,也会提醒身边的人,多关心那些‘看起来很好’的人。”

夕阳下的安庆长江大桥,依旧车水马龙。杨高耸镜头里的美好,还在被人记得;而他用生命留下的警示,更该被所有人放在心上 —— 比起 “优秀”“成功”,好好活着,被人理解,才是最珍贵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娱乐   死因   安徽   身高   后悔   妻子   女士   抑郁   安庆   照片   工作室   优秀   镜头   身边   长江大桥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