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勿忘历史

《九一八事变鉴》

夫天地之间,有兴替之道;历史之长河,存治乱之机。今述九一八事变之本末,非欲煽怨仇之气,实为立明镜于后世,使千秋万代知荣辱、晓进退、辨安危也。

第一章 事变之因由

甲午以降,东瀛岛国挟维新之势,萌鲸吞之志。彼时神州积弱,列强环伺,辽东半岛屡见兵燹。关东军屯驻南满,以护路为名,行窥伺之实。昭和六年(1931),寰宇经济崩摧,东瀛国内困顿,军部狂徒遂生“以战纾困”之念。其参谋本部密制《满蒙问题解决方案》,谓:“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诚蛇吞象之谋也。

是年九月,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阴蓄异图。十八日夜,遣工兵潜至沈阳北郊柳条湖,炸毁南满铁路寸许,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十时余,炮轰北大营,狼烟骤起于辽东。东北边防军奉“力避冲突”之令,含恨而退,遂使倭寇得逞其欲。

第二章 烽火之蔓延

日军破沈阳,陷辽吉,如入无人之境。不及半载,黑山白水尽陷敌手。翌年三月,更立伪满洲国,挟前清废帝溥仪为傀儡,行殖民统治之实。其间掠我资源凡煤炭二亿四千万吨、生铁千二百万吨、粮秣五亿余石,设七三一部队以活人试菌,暴行罄竹难书。

然中华民族岂甘俯首?事变翌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抗日宣言;北平、沪上学子聚于街头,泣血呼号:“还我河山!”东北义勇军蜂起于林海雪原,杨靖宇食棉絮而战至最后一息,赵一曼受酷刑而志不移。《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寰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此实全民抗战之先声也。

第三章 历史之明鉴

观事变之成因,其要有三:一曰国力衰微则外侮必至,当时中国工业仅占全球2%,钢产量不及日本百分之一;二曰内政不修则外患易生,军阀混战方息,政令尚未统一;三曰国际绥靖则暴行益猖,列强纵容使日本益发肆无忌惮。

至其后果,乃唤醒四万万同胞之沉睡魂灵。虽失东北之地,而得全民抗敌之心。正如太史公所言:“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十四年浴血,终使倭寇伏诛,光复神州。

第四章 永恒之铭记

今抚史册,犹闻警世之钟鸣。吾辈当记:和平非乞求可得,尊严非让步能存。昔张学良将军晚年尝言:“吾辈误国,唯‘不抵抗’三字。”此血泪之训,当刻于骨髓。

宜以史为鉴,勠力同心:强科教以固根基,修德政以聚民心,整武备以慑奸佞,睦邻邦以结善缘。更当传薪火于少年,教之以历史真相,育之以家国情怀,使“勿忘国耻”非止口号,“振兴中华”成为实践。

结语:

黑水白山今犹在,何人不起故园情?观九一八之变,知存亡之道在自强;思抗战之艰,明兴衰之理在民心。愿后世子孙常抚此卷,虽居盛世不忘危局,纵处平安犹怀忧患。如此,则三十万东北抗战英灵可慰,四万万同胞血泪不枉矣!

太史公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作此鉴,非为延续仇恨,实欲永葆和平。诚愿东方旭日永照祥和之地,玉帛终胜干戈,理性长克狂热,使九一八之殇永不重演于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历史   事变   关东军   义勇军   支那   倭寇   暴行   东瀛   列强   寰宇   辽东半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