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郑智化事件”,我们如何学到发声与聆听的技巧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 | 邓志源(法学博士在读)

郑智化最终选择告别离去,结局很意外。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事情经过:

郑智化先是在微博发文:

“深圳机场对残疾人的态度是最没人性的,远机位就算了,升降车停至机门居然离机门地板25公分,我轮椅推不进飞机,腿也没办法跨进机门,更恶劣的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根本不顾我的安全,完全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我已经算是一个有涵养的人,但是对这种没人性的行为跟态度,我忍无可忍!”

深圳机场致歉,发布情况说明,表示将改进措施便利残障人士登机。

郑智化就“连滚带爬”用词道歉。

随后,三倍速播放的郑智化登机监控视频公布。由此,舆论由“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分化为“滥用名人身份”“进行网络审判,夸大其词”,大有讨伐控诉之势。

昨天,郑智化终于清空了微博。在其本人视频中,他也表示,将就此“封麦”。

简单来说,以后我们这里将很难看到郑智化登台唱歌。

整起事件里,媒体与大V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郑智化所代表的残疾人权益保护,第二类是对郑智化微博用语的评判,第三类是对郑智化发博、致歉、清空微博行为的评判。

每一类观点都有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延伸出更多讨论。

抛开撒气或嘲讽,回到承载观点的稿件本身,我们可以看到,一篇稿件,由题材与叙事组成。

题材往往与社会热点相关,以社会基本面为基础,由人性的好奇、嫉妒、恐惧等心理所驱动。

好的叙事,会提前对信息进行筛选、审查,帮助大家快速、清晰地了解事情原委,在论证后提出观点,帮助“修复”基本面,抑或鼓舞人心,凝聚起前行的力量

坏的叙事,会忽略、扭曲信息,掩饰基本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让问题进一步恶化,还会让环境陷入恶性螺旋

预期的自我实现在于一致性认知/观点的形成。一个恶意搅动信息、回避问题解决的叙事,既难以保住脆弱的自尊心,也无法为迷茫的社会心理提供出口。在火光中照见的不是接纳与希望,而是存量博弈里人性的扭曲与凶相。

就像一个剧场或茶馆,有叙事的一方,就有聆听叙事的多数人。

先说听的一方。对普通人来说,如何聆听叙事呢?

第一,是要区分事实与观点,也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事实是可以查证的,观点则是多元甚至刺耳的,坦然面对世界的复杂性,本就是心智成熟的体现。

第二,是要学会信息核查,专注事实本身,删去修饰词,依照事实和逻辑进行判断。在遵守伦理与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多方面验证查找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对揣测、引导性话语保持谨慎。

第三,是从受众视角(主体视角)转换到第三者视角(宏观视角),分析表达背后的立场与倾向,体现出何种心理,有着怎样的经历或者用意。

那么,叙事者应该如何叙事呢?

第一,任何诚实表达基本面的叙事,都是推动问题解决的良药,实事求是,依然指导并警醒着我们。

第二,对议题进行筛选、剪枝、加工的时候,即便难以直接指出问题,也应该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前进。“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如果“拆掉屋顶”过于敏感,而你赤手空拳、形单影只,也可以明确问题的真实与重要,至少不要搅浑水。

第三,面对当事人的表达,在查证事实的基础上,多一些耐心、善意与同理心。扣帽子、揣测动机固然能回避交流,但无法回避历史的回旋镖。一如指定监护居住的执行者不仅可能被指定监视居住,还可能在居住中遭遇刑讯逼供。法律在保护人权的同时,也限制公权力的肆意妄为。将视线集中于是否“连滚带爬”,回避了郑智化作为残疾人的身体机能与心理感受,也忽略了微博发布时间(14:59分),与监控视频里登机时间(14:38分)的间隔,也许并不足以让一个情绪激动的人冷静下来,在喧嚣的平台里斟酌用语。

而且,以“公众人物”之名批判起滥用名誉与身份,反映出重要的公众议题需要“公众人物”表达才得以被看见,才有对应的反思与行动。

回到剧场中,叙事者与受众共同推动社会运转,本就相生相依,受众也会转变为叙事者,日子就这样过下去,社会继续代际更替与再生产。

我们的社会,也会在对他人的善意里、对问题的追问中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娱乐   事件   技巧   郑智   观点   事实   连滚带爬   基本面   视角   升降车   社会   受众   残疾人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