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清代科举考场上,一个独眼考生站在乾隆皇帝面前。
皇帝看着他的容貌,嘴角露出一丝不屑,随口甩出一句上联:"独眼难登龙虎榜"。
这话说得够直白,也够狠,摆明了是在挖苦人家的残疾。
满朝文武都以为这考生完了,谁知道他不慌不忙,张嘴就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这七个字一出口,整个大殿都安静了。
一个相貌丑陋的残疾人,靠着什么本事让高高在上的皇帝转怒为喜,当场赐下探花的荣耀?
刘凤诰这辈子过得不容易。
他才四岁那年,母亲就病死了,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
父亲是个读书人,收入微薄,又要操持家务又要照看孩子,实在忙不过来。
等刘凤诰稍微大点,父亲就把他送到舅舅家去念书。
舅舅家境好些,有几本藏书,还能给孩子请个先生。
刘凤诰在舅舅家住下后,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书。
别的孩子还在被窝里睡懒觉,他已经站在院子里摇头晃脑地念诗文了。
先生教的东西,他一遍就能记住,别人要背三五遍的课文,他看两眼就能复述出来。
舅舅看着这孩子聪明,心里高兴,专门给他腾出一间书房,把家里的书都搬进去让他随便看。
那几年刘凤诰读书读得入了迷。
别人家孩子放学就往外跑,他却抱着书本不撒手。
吃饭的时候看,走路的时候看,连上茅房都要带本书进去。
舅舅有时候担心他把眼睛看坏了,劝他出去玩玩,他就是不肯。
就这么苦读了几年,刘凤诰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多,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有章法。
十来岁那年春天,舅舅家所在的村子里办射箭比赛。
这是当地的传统活动,每年春耕前都要举行,图个好彩头。
村里的年轻人都参加,刘凤诰也被拉去凑热闹。
他平时光顾着读书,哪里会射箭,拿起弓箭的姿势都不对。
比赛那天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轮到刘凤诰上场的时候,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
拉开弓,箭还没射出去,旁边一个选手的箭突然飞了过来。
那支箭头是木头削的,本来不该有什么大碍,可偏偏歪得离谱,直直地朝刘凤诰脸上扎过来。
他想躲已经来不及了,只听"噗"的一声,木箭正好扎进左眼。
刘凤诰当场就倒在地上,鲜血顺着脸颊流下来。
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赶紧把他抬回家。
父亲听说儿子出事,连夜从老家赶过来,看到儿子血肉模糊的脸,差点昏过去。
他东拼西凑借了一大笔钱,带着儿子四处求医。
跑了十几个郎中,吃了无数副药,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眼睛还是没能保住。
从此刘凤诰成了独眼龙。
左眼眶凹陷下去,看着特别吓人。
他照镜子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这张脸丑得没法看。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爱面子的年纪,他好几个月不敢出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父亲看着心疼,却也没办法,只能在门外轻声劝他别想太多。
眼睛虽然瞎了一只,但刘凤诰读书的劲头没减。
他知道自己这副模样,以后找个普通营生都难,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
只要能考上举人进士,就算长得再丑,也能有份体面的差事。
他把这个想法跟父亲说了,父亲虽然心疼他,但也知道这确实是最好的选择,就咬着牙继续供他读书。
十六岁那年,刘凤诰第一次参加县试。
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交卷的时候自我感觉特别好。
谁知道发榜的时候,榜上根本没有他的名字。
他不死心,跑去问主考官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主考官看了他一眼,皱着眉头说:"文章写得是不错,可你这副尊容,实在有碍观瞻。"
这话说得够直白了。
刘凤诰站在那里,脸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苦读多年,竟然败在了容貌上。
回家的路上,他一句话都没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硬是没让它掉下来。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
府试的时候,考官看着他的脸色就变了,卷子都不愿意多看;乡试的时候,有个考官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说他是"丑人多作怪"。
每一次刘凤诰都忍了下来,回家后继续埋头苦读。
他心里憋着一口气,就不信凭自己的才学,还混不出个名堂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刘凤诰二十多岁的时候,总算在一次乡试中过关了。
那次的主考官是个正直的老学究,坚持以文章论高下,不管考生长什么样。
刘凤诰的文章写得漂亮,逻辑清晰,文采斐然,老学究看了连声叫好,当场就点了他的名。
拿到举人功名,刘凤诰总算松了口气。
他知道更难的还在后头,但起码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准备会试,这是进京赶考的关键一步。
会试的考场在京城,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竞争激烈程度比地方上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刘凤诰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准备了三年。
他把历年的考题翻了个遍,把八股文的套路研究得滚瓜烂熟,把时政策论练得头头是道。
这三年里他几乎没怎么出过门,头发长了也不剪,胡子长了也不刮,全部心思都扑在书本上。
会试那天,刘凤诰走进考场,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考题拿到手里,他看了一遍,心里有了底。
提笔就写,一气呵成,把肚子里的学问全都倒了出来。
交卷的时候,他能感觉到自己这次发挥得不错。
果然,会试榜单公布的时候,刘凤诰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终于拿到了进入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的人就能成为进士,从此飞黄腾达。
刘凤诰知道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殿试那天,天还没亮,刘凤诰就起来梳洗打扮。
他穿上新做的长袍,戴上方巾,对着镜子整理了好久。
看着镜子里那张一只眼睛的脸,他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要紧张。
走进大殿的时候,刘凤诰看到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上。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皇帝真容,心跳得厉害,腿都有点发软。
殿试的规矩是皇帝会亲自看每个考生,有时候还会问几句话。
轮到刘凤诰的时候,他跪下行礼,低着头不敢抬眼。
乾隆打量了他一会儿,突然开口:"抬起头来。"
刘凤诰听话地抬起头,露出那张残缺的脸。
大殿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周围的大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乾隆看着刘凤诰的独眼,眉头皱了起来,脸色也不太好看。
"你这模样,也敢来参加殿试?"乾隆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但语气里明显带着不满。
刘凤诰跪在那里,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关不好过了。
就在这时候,乾隆突然说:"朕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得上,朕就饶你这次。"
"独眼难登龙虎榜。"
乾隆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这句话一出口,满朝文武都愣住了。
龙虎榜指的就是科举金榜,乾隆这话摆明了是在挖苦刘凤诰的残疾,说他这副模样配不上功名。
周围的大臣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偷偷看着刘凤诰,等着看他怎么下台。
刘凤诰跪在地上,心里翻江倒海。
他知道这一刻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必须想出个绝妙的下联来。
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一个个词汇在脑海里闪过。
独眼对应什么?龙虎榜又该怎么接?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对不出来的时候,刘凤诰突然抬起头,声音洪亮地说:"半月依旧照乾坤。"
这七个字说完,整个大殿安静得落针可闻。
刘凤诰用"半月"对"独眼",确实巧妙。
眼睛少了一只,就像月亮缺了一半,形象又贴切。
更妙的是后半句,"照乾坤"三个字既对应了"登龙虎榜",又巧妙地把"乾坤"二字嵌了进去。
乾坤指的是天地,在这里也暗指乾隆的天下。
刘凤诰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算我只有一只眼睛,就像半轮明月,但依然能照亮整个天地,能在您的朝堂上发光发热。
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既承认了自己的缺陷,又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还顺便拍了乾隆的马屁。
乾隆听完这句话,愣了好一会儿。
他原本只是想考验一下这个丑陋的考生,没想到对方竟然能对得这么好。
他仔细品味着"半月依旧照乾坤"这七个字,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
这句话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展现出了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气概。
"好!好一个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突然拍案叫好,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站起身来,走到刘凤诰面前,亲手扶起了他。
"朕小看你了。
你虽然容貌有缺,但才华横溢,气度不凡。
这样的人才,正是朕需要的!"
说完这话,乾隆当场宣布赐刘凤诰探花及第。
探花是科举考试的第三名,仅次于状元和榜眼,是莫大的荣耀。
大殿里响起一片赞叹声,所有人都对这个独眼考生刮目相看。
刘凤诰跪在地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磕头谢恩。
拿到探花功名后,刘凤诰被分配到翰林院当编修。
这是个清闲的差事,主要负责整理文献,编纂史书。
刘凤诰很珍惜这个机会,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敢懈怠。
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全靠那副笔杆子,必须好好珍惜。
在翰林院的日子过得平静。
刘凤诰每天按时上朝,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从不惹是生非。
他性格本来就内向,加上容貌丑陋,更不愿意抛头露面。
同僚们对他也算客气,虽然背地里会议论他的长相,但明面上还是尊称他一声刘大人。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年。
刘凤诰在官场上不算得意,但也过得去。
他没有高升,也没有犯错,就这么平平淡淡地熬着。
偶尔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往上爬,他总是笑着说自己这副模样,能守住这个位置就不错了,不敢奢求太多。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继位。
新皇帝对朝中旧臣多有猜忌,刘凤诰虽然官职不高,但毕竟是先帝亲赐的探花,也被列入了观察名单。
嘉庆找了个由头,把他调到一个无关紧要的部门,实际上就是让他退居二线。
刘凤诰心里明白,也不多说什么,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调动。
离开了权力中心,刘凤诰反而觉得轻松了。
他不用再应付那些繁文缛节,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他开始整理前人留下的典籍,尤其对五代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
那段时间的史料记载很乱,各种说法互相矛盾,看得人头疼。
刘凤诰决定把这些资料重新梳理一遍,写出一部更准确的史书。
他找来了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一字一句地研读,发现了不少错漏之处。
他又查阅了大量其他史料,对照着看,把疑点一个个标注出来。
这项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
刘凤诰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点着蜡烛看书写字,一直忙到深夜。
他的眼睛本来就不好,这么熬下去更是雪上加霜,常常看着看着就眼前发黑。
但他舍不得停下来,总觉得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
功夫不负有心人。
刘凤诰花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五代史补注》这部著作。
这本书对《五代史》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修正,纠正了不少史实错误,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许多读书人拿到这本书,都对刘凤诰的严谨态度赞不绝口。
晚年的刘凤诰活得很充实。
他虽然没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但在学术上却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每当有人提起那个当年在殿试上对出妙联的独眼探花,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了,如今只想安安静静地做点学问。
刘凤诰这辈子证明了一个道理:长得丑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本事。
他少年时因为意外变成独眼龙,在科场上受尽白眼,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读书上。
那句"半月依旧照乾坤"说得多好,就算只剩半个月亮,照样能发光。
乾隆能从最初的嫌弃转变为赏识,靠的不就是刘凤诰肚子里的真才实学吗?看人不能只看脸,这个朴素的道理,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科场上就已经得到了验证。
信息来源:
《清史稿·刘凤诰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乾隆朝殿试档案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刘凤诰著:《五代史补注》,清嘉庆刻本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