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王晶、通讯员余嫚雪)7月12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走上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主讲《食物中的楚魂——由墓葬文物解码楚国饮食与礼制》。张良仁由重要考古发现武王墩楚墓、包山楚墓的出土文物入手,探寻楚人吃饭的故事——吃什么、怎么吃、成套的烹饪器具背后又有怎样的文化含义。
位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楚墓是近年考古发掘的最重要的楚王级别大墓,推测墓主人为战国末年楚考烈王。张良仁介绍,在墓葬的东一室出土各类铜器154件,主要类别有鼎、簋、敦、豆、盘、匜、壶、钫、鉴、尊缶、浴缶、炉等,用途可分为烹煮器、盛食器、盛酒器、盥洗器等。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谓是楚王的“厨房”和“餐厅”。
考古学家在“楚王厨房”里发现了什么呢?张良仁介绍,其中动物骨骼遗存经鉴定有黄牛、猪、狗等10余种动物。农作物有粟、黍和水稻(带壳),其中水稻的数量最多,粟和黍的数量较少。有葫芦子和甜瓜子,葫芦可能是和肉类一起烹饪的食物,甜瓜是该墓重要的随葬瓜类。果类有梅、李和枣,坚果有栗子。张良仁说:“大量的梅子和兽骨出现在同一个容器里,比如梅子和猪骨在同一只鼎里,梅子可能是用来调味去腥的。”墓葬里还发现有姜和花椒。张良仁认为,姜用作调料,花椒可能用作防腐驱蚊。墓葬里一些器具里保存了十几种菜肴,还保存了一些用以捆绑食物的“打包绳”。“一些动植物遗存‘混搭’在一起,如梅子与猪,葫芦与鸡,猪与牛等。”
张良仁说,楚人食材丰富,吃法讲究。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有栗子、枣子、柿子、菱角、梅子、梨、荸荠、莲藕、姜、花椒、鸡、鱼、猪等,在陶罐里还有泡菜。一些楚地墓葬还出土有炉盘,盘内有鱼骨,是楚人烤鱼吃的证据。
为何把“舌尖上的精致生活”带入地下世界?张良仁表示,可以从古人的魂魄观念来理解。古人认为人身如烛,魄为烛,魂为光。人死灯灭,魂魄分离。魂是在宗庙里被祭祀的,魄需要深埋在地下,用丰富的随葬品满足其需求,让其安宁。这就是古人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食物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它的生产、消费、加工和流通,构建了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食物的记忆就是历史的记忆,食物的风味就是文明的风味。在舌与箸的方寸间,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明进程。
(来源:湖北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