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强的面馆倒闭了?活该!谁让他那么倔,非说部队做法才地道。"邻居的嘲笑声透过薄薄的墙壁,刺痛了我的心。我坐在空荡荡的店面里,看着贴满催债通知的墙壁,苦笑不已。
那年我32岁,刚从武警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县城。1993年的中国,下岗潮初现,而"下海经商"成了时代热词。大街小巷的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人都想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抓住机会。
"铁饭碗摔了,有本事自己闯一番事业啊!"妻子小红的话在耳边回响。我握紧拳头,暗自发誓:别人能做到的,武警炊事班长也能做到!可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一条比在部队负重急行军还要艰难的创业路。
第一份积蓄全投进了"志强面馆"。武警部队8年的炊事班长经验,让我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信心。记得刚入伍那年,我连煎鸡蛋都会糊,被老兵们笑话。为了不再挨饿,我拜了炊事班长老马为师,从择菜洗菜开始学起。
"小志,部队的饭菜不求精,但求量大、管饱、热乎。"老马常说,"记住,战士们冒着风雪执勤回来,一碗热汤下肚,那感觉比山珍海味还香。"我牢记这句话,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和面、熬汤,就为了让战士们吃上热乎的早饭。
1985年,我被提拔为炊事班长。那时的武警部队负责重要场所的安保任务,训练强度大,战士们饭量惊人。记得有次执行紧急任务,整个中队夜间行军30公里,我和炊事班几个兄弟背着野战灶具跟着跑,到了目的地二话不说就埋锅造饭,天亮前热腾腾的馒头和稀饭就飘香了。
"志强,你小子有两下子!"中队长拍着我的肩膀,当着全中队表扬,"战士们能吃上热饭,战斗力就能提高三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虽然不是冲锋在前的尖兵,但同样是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一环。
部队里讲究令行禁止,炊事班更是纪律严明。每天的菜谱必须提前报批,食材采购分毫不差,战士们的营养搭配要合理。我带的炊事班连续三年被评为"后勤标兵班",我也立了两次三等功。
1993年,我面临转业。部队首长找我谈话:"志强,你技术好,可以分配到地方机关食堂,安安稳稳。"我却心有壮志:"首长,我想自己开餐馆,用部队的好手艺养家。"首长拍拍我肩膀:"好志气!部队支持你们自主创业,祝你成功。"
转业回到家乡后,我发现情况与想象大不相同。县城已经有了不少餐馆,竞争激烈。我的积蓄加上转业费,勉强租下了一处临街铺面,取名"志强面馆",主打部队风味的面食和炖菜。
开业第一天,我穿着珍藏的武警礼服站在门口,挂出"欢迎品尝正宗部队面食"的横幅。可前来光顾的食客寥寥无几,大多是冲着好奇来的。
"这面太素了,连个荤腥都没有,还要六块钱?外面四块钱的面都比这强!"一位顾客大声抱怨,周围人跟着附和。我强忍着解释:"这是正宗的部队做法,面粉是精选的..."还没说完,那桌人已经起身离开。
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口味不被接受。部队的饭菜讲究热量足、味道浓,但县城人更喜欢清淡鲜美。我坚持不改配方,导致回头客极少。其次是成本控制不当。部队采购有规模效应,而我小本经营,每天材料费加上铺面租金,入不敷出。
最让我痛心的是,曾经的战友来捧场,却在背后议论:"志强这手艺,还真就只能在部队糊弄糊弄..."这话传到我耳中,比刀割还疼。
最大的打击来自妻子小红。半年下来,面馆不但没赚钱,还欠下不少债。"你就知道死脑筋,人家餐馆都在变,你非要守着你那套部队老一套!"一天晚上,小红收拾铺盖卷,带着5岁的儿子回了娘家。
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我第一次慌了。武警部队8年,再艰苦的条件都挺过来了,可这次,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晚,我独自一人喝了半斤白酒,看着空荡荡的店面,泪流满面。
转机出现在1994年深秋的一个雨夜。眼看就要到关店的时间,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轿车停在了店门口。走进来的是一位衣着考究的中年人,他点了一碗牛肉面,狼吞虎咽地吃完后,竟然又要了一碗,还连声称赞:"这味道,真是太熟悉了!"
原来,这位张总曾在北方某地服役,后来转业到南方做生意,已经小有成就。他说我的牛肉面勾起了他的军旅回忆,问我能不能做几道拿手的部队菜。我用仅剩的材料,做了武警部队特有的"大锅菜"和我改良的"军帽馒头"。
"志强,你这手艺不错,有没有兴趣到我的工厂食堂当厨师长?"张总放下筷子,认真地问,"工资比你现在强多了,还有五险一金。"
我犹豫了。一方面,面馆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到人家工厂当厨师,总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那晚,我辗转反侧,想起了在部队时老班长的话:"军人最重要的是认清形势,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次日清晨,我拨通了张总留下的电话。三天后,我接受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关掉面馆,到位于市区的电子厂担任食堂厨师长,小红和儿子也跟我一起搬到了工厂分配的宿舍。
工厂食堂的规模比我想象的大得多。每天要为上千名工人提供三餐,还要应付各种接待任务。刚开始,我依然固执地按部队的做法来安排菜谱,结果遭到了工人们的集体抵制。
"志强啊,这里不是部队,工人们大多是南方人,口味不同啊。"主管循循善诱,"你得学着变通,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满足大家需求。"
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我恍然大悟:为什么面馆会失败?不是手艺不好,而是我太固执,没有因地制宜。当晚,我打电话向在部队时认识的南方籍战友请教,又买来当地菜谱苦练,逐渐摸索出一套融合南北风味的做法。
半年后,工厂食堂的满意度调查首次达到95%。张总亲自来食堂,对我说:"志强,下个月公司要接待一个重要客户,你能不能设计一桌特色宴席?"
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我精心设计了一桌融合军旅元素的"强军宴":有象征武警刚毅的"哨所红烧肉",有代表团结协作的"连心锅巴菜",还有我引以为傲的"军帽饺子"。每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军旅故事。
宴席大获成功。不但签下了大单,我设计的"军旅主题宴"也在当地引起轰动。张总当即决定在厂区旁开辟一家"志强军旅菜馆",由我担任总厨。1995年春节前,餐馆正式开业,第一批客人竟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老战友们。
"志强,你小子有出息了!这菜做得,比咱部队强多了!"老马端着酒杯,眼中含泪,"你没有辜负咱武警的培养!"听到这话,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我没有辜负部队的培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传承军旅精神。
餐馆生意日渐红火,我开始在全国各地拜访退伍老兵,收集各部队的特色菜肴和故事。1997年,我自筹资金出版了《军旅味道》食谱,意外引起了媒体关注。一家省级电视台来采访,播出后引起轰动,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
1999年,我被推荐参加全国烹饪大赛,获得"创新菜"银奖。评委会主席对我说:"志强师傅的菜不仅有味道,更有故事和情怀,这正是现代餐饮业需要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改变餐饮业。我虽然年近五十,却不甘落后,主动学习电脑操作,让儿子帮忙建立了"志强军旅菜"网站,开通了订餐热线。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迅速转型做外卖,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扩大了影响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作为"特色军旅菜"代表,受邀担任奥运村的客座厨师。站在国际舞台上,我把融入军人作风的中国菜肴展示给了全世界。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武警部队站岗放哨的日子,同样是为国争光,只是方式不同。
2010年,电视台找到我,邀请我担任一档美食节目的评委。节目播出后,"志强军旅菜"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全国各地都有餐厅来咨询加盟事宜。我儿子学成归来,帮我组建了餐饮管理公司,系统化运营"志强军旅菜"品牌。
如今,"志强军旅菜"已有40多家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我们专门为退伍军人提供创业培训和就业机会,让更多转业军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回首这段从武警炊事班长到知名大厨的人生历程,我常常感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些在部队学到的坚韧、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的成功不是因为有多高超的厨艺,而是在失败中学会了适应与创新,同时不忘初心。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老部队。看着那间我曾经日夜操劳的炊事班厨房,已经现代化了许多,但战士们吃饭时的笑容,依然那么熟悉亲切。我应邀给新战士们讲述我的创业故事,一位年轻的炊事班战士问我:"志强叔,您后悔当初选择了炊事班吗?"
我笑着摇摇头:"不后悔,这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在部队,我不仅学会了做菜,更学会了做人。记住,无论身在何处,军人的责任担当和纪律作风都不能丢。"
人生如同一道菜,需要不断调整火候和配料。有些人一帆风顺,有些人历经坎坷。但无论经历如何,保持军人本色、不服输的精神,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配方。你有什么看似是失败,却成为日后成功基石的经历吗?#春日生活打卡季##我的宝藏兴趣#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