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金寨文史》第三辑(1986年10月),作者吕希平,原标题《流波烈士墓的兴废》
安徽省民革官网现在还飘着2010年发布的《采纳民革省委会建议,六安市将修复“陆军第一三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新闻稿,只是不知道最终是否有下文?
根据其它地方的情况,即便修复了,也是不驴不马,与其如此,不如挂张历史遗照就好,受伤的人心通常难以修复。
正文
一九七二年以前,凡是从西、南、北三方来流波镇的人们,在距离流波镇五华里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流波镇东面山包上的一座挺拔的塔,这就是流波镇的一个特征。
即使到一九五八年后,流波镇成了响洪甸水库的淹没区,但是当人们看见这座塔的时候,脑海里还会浮现流波镇的旧貌。这个塔很自然地就成了流波镇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其实,这不是一座塔,而是烈士墓。这座烈士墓的全称是“陆军第一三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慕”。墓的底座面积三十六平方米,高二米。塔呈方形,全高十米,尖顶。塔的四角,塑有四颗高八米的步枪子弹模型。塔的四面有四幅题词:
精神不死 同仇敌忾
碧血丹心 为国争光
塔的正面(向西)有一幅对联:
血染古河红百战声威震敌胆
墓临淠水畔一塔高耸慰忠魂
据考察,这座烈士墓是一九四一年四月兴建的,所需工程费用是流波、麻埠两镇商会负责募捐的,充分体现了山区人民对抗日阵亡将士的崇高敬意。
一九三九年,驻扎在流波镇的国民党陆军第一三八师师长莫德宏(广西人),兼任皖东党政整理委员会主任。一九四〇年,莫德宏率本部两个团的兵力进驻皖东古河附近的栏杆集。日军获悉,对莫部发起突然袭击。莫部两个团奋起迎战,激烈拼杀。由于短兵相接,双方伤亡惨重。莫部两个团的兵力伤亡过半。战后,该师残部返回流波镇休整。一九四〇年冬,为了悼念抗日战争中阵亡将士,在流波镇对面的黄家楼大河滩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追悼会。流波镇居民,麻埠镇各界代表,以及一三八师全体官兵都参加了大会,共约三千余人。
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贴了由流波镇知名人士张晓初作的一幅挽联;
仗剑扫狼氛楚水吴山留战绩
裹尸悲马革淮南江左建功勋
在主席台就座的有一三八师领导干部和两镇各界代表。
大会由莫德宏主持并致悼词。会后即筹建烈士墓。由于人民大力支援,次年即告竣工。
烈士墓落成后,流波镇人民每逢工余,经常到墓前瞻仰;每逢清明节,都组织各界代表恭临祭扫,对抗日阵亡将士深切悼念。
十年浩劫,灾难遍及全国,就连这座不会说话的历史遗迹——烈士墓也未获幸免。一九七二年,苏口大队为了盖茶厂,把烈士墓拆掉。墓内六排缸骨骸,挖了一个坑掩埋了。青砖送到茶厂一部分,其余的乱搬一空。大排缸也不知去向。
墓上石刻的碑记题词也作为铺路搭桥之用。十多年了,碑上的文字也被过往行人踏平了。现在仅存的一块碑,也是字迹模糊,不易辨认。
烈士墓废了,群众对此看法各异。概括起来有三种:
其一,认为墓内埋的都是国民党军队官兵,纯系“残渣余孽”,应当拆除。
其二,认为这个烈士墓是流波镇明显标志,又是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不应拆除。
其三,认为拆与不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功呼?罪呼?褒呼?贬呼?各有评论。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同志引伸其义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反动派和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烈士墓内长眠的国民党陆军第一三八师抗日的阵亡将士们是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维护中华民族尊严而战死的,应该说是死得其所,比泰山还重,这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事实。从生死意义上来说,是功非罪,应褒否贬。但在“文革”动乱年月里,混淆是非,倒置功过,竟把几十年的抗日战争历史遗迹,任意毁于一旦,不能不令人惋惜。
姑不论流波烈士墓是否有修复的必要,但是这段历史事实,似乎应当在《金寨文史》上留下一点痕迹,让下代明白真象。
一九八六年三月六日
资料来源:
《金寨文史》第三辑(1986年10月)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