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的爆火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太过真实了。但不得不说,即便是导演极力还原历史,还是有一些不实的传说流传坊间。其实在大的脉络上,这部电视剧基本遵历史事实,对坊间误传也达到一种“以正视听”的作用。此前,关于吴石将军的历史故事本就流传不多,还有很多错误,这篇文章就聊一聊关于吴石将军的5个历史误传。

我们习惯的谍战剧中的主角,通常都有着清晰明确的“党员”身份。他或许会经历庄严的入党仪式,有一个单线联系的上级,组织关系明确。这种身份给了他坚定的信仰支撑,也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剧中角色的信仰——“我是谁,我为谁而战”。
吴石将军的身份,可没这么“非黑即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石将军的形象并没有登上银屏,只是在一些报刊杂志中出现过。有不少杂志,包括一些权威杂志和书籍,都称吴石为“中共特别党员”。“特别”二字,就很模糊,加上本身隐蔽战线就扑朔迷离,这么叫的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传奇色彩?读者会有更刺激的阅读感受。
但真相往往没那么花哨。
根据解密的档案,1973年10月29日,中央调查部函复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明确指出——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受我党派遣赴台执行任务。这就很明确了,吴石并非中共党员,也不是什么“特别党员”。 他的正式身份,是“受我党派遣赴台执行任务”的“国民党军高级军事人员”。
《沉默的荣耀》在剧末,利用毛人凤的嘴,问吴石:“你是什么时候加入共产党的?”吴石答:“我从来没有加入共产党。”毛人凤很惊讶。
电视剧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吴石并非我党党员。正是因为吴石这一身份,他的事迹反而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品行高尚,心中有人民的非党人士,为什么会选择和共产党站在一起?这恰恰意味着,共产党的思想、主张、行为等等,和吴石将军的追求完全契合。吴石也是在我党的感召和影响下,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刻认同,毅然选择为光明和统一而战。

这种超越党派,纯粹为信仰而战斗的意志,不是更令人肃然起敬,更了不起,不是吗?
想想看,他没有那个“身份”带来的组织归属感,全凭一腔爱国热血和个人信仰在支撑。在那么危险的环境里,他图什么呢?大部分谍战剧里的主角,有党组织作为精神后盾,而历史上的吴石,更多是“我心向光明”的孤勇。
历史中的身份,不像电视剧里那么“标签化”。吴石的伟大,恰恰在于他这种“不求名分,但求丹心”的纯粹。
在一些所谓传奇纪实文章里,吴石将军被称为“密使一号”,甚至名人传记都这么写,听起来就感觉他是我党派往台岛的“王牌一号”,分量十足。这样的称呼,非常符合谍战剧的流行元素,很炫酷,很谍战。
现在的不少自媒体还有把吴石称为“密使一号”的,还是在以讹传讹,没有认真对历史档案进行梳理。

但真相可能要让很多人失望了。根据向国家安全部门以及当年亲历者(如何康先生,后来的农业部部长)的求证,组织上从未给过吴石“密使一号”这个代号。
这个听起来霸气侧漏的称号,完全是后人为了增加故事传奇性而“杜撰”出来的。
《沉默的荣耀》没有使用“密使一号”,而是用了“东海小组”。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也符合我党做隐蔽工作的惯例。
真正的潜伏工作,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越低调越好,最好像一粒尘埃,消失在空气中。一个如此高调、带有明显序列色彩的“密使一号”,在实际操作中,反而会增加暴露的风险。
剧里需要代号来强化人物形象,方便观众记忆。但真实的历史中,那些行走在刀锋上的英雄,他们本身的名字就是最伟大的代号。他们不需要炫酷的称号来装点,他们的功绩本身就已足够震撼。
传奇的代号是艺术的加工,而无声的奉献才是历史的真实。去掉“密使一号”的光环,吴石将军的形象非但没有失色,反而因这份朴实无华而更加巍峨。

第38集中,吴石被捕,在审讯室里和谷正文对话。在得知聂曦、陈宝仓为了救他,都抢着承认自己是“东海”时,吴石慷慨取义,对谷正文说出了那句“我,就是东海!”平静如水,又震耳欲聋。很多观众听到这句台词,都忍不住泪如雨下。这说明“东海”比“密使”更具有震撼力。
吴石将军1949年8月赴台,1950年3月就暴露被捕了。有人质疑,6个月的时间,能有多少贡献呢?
《沉默的荣耀》把重点放在了舟山群岛情报上,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很多观众不理解,吴石承认自己是“东海”就算了,干嘛要把自己获得的情报完完整整地画出来,专门给老蒋看。那情报不就没有用了吗?
但这就是吴石的大战略观,剧中也用吴石和毛人凤的嘴,告诉大家,即使老蒋知道了情报泄露,也没办法调整防卫部署。

而真实的历史是,1950年5月13日,国民党把据守舟山的部队秘密撤退。16日,我军组织部队渡海登岛,追歼逃敌,至19日舟山群岛全部解放。国民党撤军,即是吴石情报的功劳,极大地减少了解放军的伤亡。而舟山群岛的解放,更是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对建设上海和巩固浙东海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舟山,剧中只是点到了福州战局这部分,但是,真相是,“隐形守护者”吴石将军还有很多实实在在改变战局、加速历史进程的“王炸”。
1. 渡江战役的“神助攻”。时间:1949年3月。情报内容:国民党《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国防部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机密。有多牛?据说那份江防图,细致到了团一级的部队番号和部署位置。这相当于把敌人的底牌,明明白白地摊在了我军的指挥桌上。以前总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那么长的长江防线,解放军又没有海军,怎么就一下子“摧枯拉朽”一般,华丽丽地打过去了?现在,吴石将军的事迹,为这个疑问加上了合理的注解。

2. 江南战场的“透视镜”。时间:1949年5月。情报内容: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全部兵力部署、编制、人数、装备,乃至总后勤家底。传递过程:吴石在赴福州上任前,在广州短暂停留,通过好友何遂,将这批重磅资料转交给香港的中共地下组织。这份情报,就像一张高清的“战场透视镜”,让我军对追歼江南残敌了如指掌,大大加快了南方各省的解放进程。
3. 福建前线的“定心丸”。时间:1949年5月下旬后。情报内容:蒋介石在京沪杭失守后的“全国作战部署”(尤其侧重台湾和东南)、国民党军在福建的战斗序列、主官名单、兵力统计等。吴石此时坐镇福州绥靖公署,他提供的情报,直接通过电台和秘密渠道,送到了军委和解放军福建前线指挥部的手里。这等于让前线指挥官在决策时,手里多了一份“敌方作战计划书”,打起仗来自然心里有底,出手如神。

4. 横扫全国的“收官指南”。时间:1949年7月。情报内容:两份国民党军委会编制的绝密长卷:一份是关于西北残敌的番号、驻地、长官、实力;另一份是关于盘踞在川、滇、湘、粤、闽等省国民党军的建制和兵力。这两份情报,堪称解放全中国的“终极剿匪指南”,为我军在全国范围内精准、高效地清除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权威依据。
5. 孤岛忠魂与未竟的统一大业。时间:1949年8月赴台后。后来国民党“吴石案”的承办人李资生都不得不承认,吴石提供的情报“都对中共具有极大的价值”,并惊恐地写道:“要不是……吴石将军是中共兵不血刃而解放台湾的功臣!”这句话,道破了天机,也留下了最大的历史遗憾。
真实历史上的吴石,几乎在我军每一个关键的战略方向上都提供了决定性的情报。他的工作不是“单点爆破”,而是支撑全局的“系统工程”。他的贡献,不是一部电视剧就可以说完的。
电视剧中展现吴石将军用毛笔写下绝笔诗句——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这其实是剧中的演绎了,这幅对联并不是吴石将军临终诗句,但这句联语无疑非常契合剧中情节和角色情感,用之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但是,吴石将军在就义前,的确写过绝笔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
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
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
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
泉下差堪对我翁。
字里行间充溢着吴石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信念。
但这些原本意思明确的诗句,在当时的台岛,却被有意歪曲。
重点在第四句“如此收场亦太悲”。这句诗的原意,配合上下句,可以看出,这是吴石将军对大业未成,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但是,“吴石案”承办人李资生写了一本《台湾大间谍案破获始末》,书中却利用这句诗,故意改为“如此下场亦可悲”。一个“收场”改为“下场”,“亦太悲”改成“亦可悲”,情景和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两处改动,一下子把吴石将军叹息事业未竟,变成悔罪忏悔了。真是用心险恶啊!
“这个轰动世界的大间谍案, 是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大家关心的事情,在吴石等四犯正法以后,我们把这全案的内幕详情向读者作一忠实的报道之后,只有借用吴石临刑时所作的一句诗,来代替我们对这一大间谍案的观感:‘如此下场亦可悲! ’
吴石的事情,老蒋气得要死,因为他对吴石太信任了,根本想不到他会是共谍。所以在吴石一案上,一反常态,要求大肆宣传,要拍照,录像,登报,旨在给当时的白色恐怖再加紧张气氛。

国民党当局在宣传的时候,就如书中所说那样,故意把吴石将军的绝命诗第四句,篡改为“如此下场亦可悲”。两字之差,意思全变了!前者是英雄的自况,后者却成了局外人带着一丝嘲讽的评点。这么做,正如电影《让子弹飞》里说的——杀人诛心!
除了绝笔诗,吴石将军还留有一封遗书,遗书是吴石用行草字体,写在《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的背面,三个部分(内含就义诗),自述平生、交代后事和狱中纪录,一共1659字,主要是吴石自述一生经历,并交代后事。
自述节选:
余韶龄颇聪颖, 第因体孱多病,先君又衣食于奔走,致少年失学。幸入军事学校后,自知励志禅力苦读, 不特文艺学术出人头地,而体魄与术科亦极强胜。壮岁旅居北燕, 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友朋多以十二能主人目我,盖谓娴中外古今兵学, 通文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也。不图今日竟陷此悲境, 不能自保其身,亦可痛也。
狱中纪录节选:
三月一日, 午后9时半被逮入狱。住看守所办公室之西厅。即晚第二处叶处长 (指保密局叶翔之)来讯问。
二日,叶处长复来讯问。
四日夜,叶处长来讯问。
五日午后二时迁禁于狱中五号。嗣后随时被讯问。均是使人神经异常紧张,心境异常刺激。
四月八日,国防部军法局派员来讯, 于以知案已被交该局办,是次为侦讯性质。
廿六日, 闻最高军法审审判长蒋鸣三氏予之运命,于是法定矣。
此期间不断在看守所被讯,其紧张刺激为最。
国民党虽然极尽抹黑之能事,但吴石将军的光辉不会被遮挡。真相之下,将军高义,万人敬仰。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在1950年1月,教员看到吴石提供的绝密情报后,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一首诗——
惊涛拍孤岛,
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
曙光迎来早。
坊间流传还不算啥,有一个专题电视片《解放之路》,也堂而皇之地在电视片里引用了这首诗,借以表示高层的认可。特别是,2013年10月,北京建了一个无名英雄广场,还专门把这首诗刻在广场的石碑上。这都加大了这首诗的流传速度和广度。
教员都点过赞,当然让吴石将军更有光辉了。但是,真相是,这首诗,是伪作!
从文学角度看,这首诗虽然乍一看挺吸引眼球的,但是,在平仄上却有不合的地方,如果真是教员来写,一定要更大气磅礴,也符合诗词格律。
这首诗是南京一位作者,模仿教员口气的假托之作。

电视剧还是尊重了历史事实,并没有引用这首诗。其实,教员做不做诗,并不影响那些隐蔽战线在中央心中的位置。隐蔽战线的作用,教员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教员一生各种出神入化的操作,背后都有一众隐蔽战线人员的巨大贡献。在任何时候,这些沉默的人的功勋,都不会被遗忘。没有题诗,也流芳千古。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沉默的荣耀》,它很好,它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历史,感受到了那种精神。但真实的吴石,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人生没有编剧赋予的“主角光环”。
他们的身份可能模糊,他们的代号可能不存在,他们传递情报的过程充满了无法想象的枯燥与惊惧,他们的牺牲甚至伴随着敌人的污蔑和后人的误读。
但正是这种剥离了所有戏剧性渲染之后的真实,这种在至暗时刻依然凭借信仰发出的微光,才更加刺痛人心,也更加熠熠生辉。
他们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脊梁”,是应当被永远铭记的“沉默的荣耀”。#国产谍战电视剧哪一部最经典呢#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