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茶界泰斗陈香白先生


2025年7月22日,潮州古城的清晨,茶烟未散,人已远行。中国茶道哲学奠基人、国家级非遗“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于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9岁。

陈香白先生(1937-2025)的逝世是中国茶文化领域的重大损失。作为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毕生之力将地方茶俗提升为哲学体系,其贡献可从以下维度凝练评述:


一、茶道哲学体系的构建者:从技艺到“道”的升华

1. “七义一心”理论奠基


陈香白突破传统茶艺的技艺局限,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以“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为七义,以“和”为核心思想。这一体系将茶道从生活习俗提升至哲学高度,强调茶道是“人格自我完善”的修行,其美学基础源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2. “和”精神的现代诠释


他认为潮州工夫茶三杯轮饮的仪式,体现了“礼让互敬”的伦理内核,而茶席上的家庭共饮则是“家和万事兴”的实践载体。茶道之“和”既是家庭孝道的纽带(幼敬长、长爱幼),也是社会和谐的缩影。这一观点使茶道从私人品味转向公共伦理,赋予其当代社会价值。

二、潮州工夫茶的抢救者: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1. 二十一式标准化与理论化


陈香白系统整理濒临散佚的潮州工夫茶技艺,总结出“高冲低筛、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二十一式冲泡程式,并阐释其科学性与文化内涵。例如“纳茶”强调茶叶用量与壶容的黄金比例,“刮沫淋盖”体现去芜存菁的生活智慧,使技艺升华为文化符号。

2. 揭示潮州茶道的“活化石”价值


通过考证茶史,他指出潮州工夫茶完整保留了唐宋茶道精髓:如唐代煮茶法演变为“砂铫煮水”,宋代点茶技艺融于“关公巡城”的分茶手法。这一发现使潮州工夫茶成为中国古代茶道的活态见证,为其入选人类非遗奠定学术基础。

三、文化根脉的守护者:儒学与茶道的融合

1. 以茶释儒的学术路径


陈香白早年师从潮州大儒佃介眉,深谙经典。他在《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等文中,将茶礼与《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结合,论证“洒茶三杯”暗合“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种研究使工夫茶从民俗升格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

2. 家庭传承的实践倡导


他坚持“茶道传承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工夫茶是“孝道学习的载体”:父母为子女点茶体现慈爱,子女为父母奉茶践行孝道。这一理念使非遗传承回归日常生活,避免技艺沦为舞台表演。

四、国际传播的推动者:从潮州走向世界的茶使者

1. 跨文明对话的桥梁


陈香白曾赴日本、欧洲讲学,辩证分析中日茶道差异:日本茶道重“一期一会”的仪式感,中国茶道重“自恣适己”的自然观;前者以茶待客彰显“敬”,后者以茶养性追求“和”。这种对话消解文化隔阂,凸显中国茶道的普世价值。

2.人类非遗的践行者


作为“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他提出“茶碗虽小,可聚人心”,将工夫茶视为促进社会和睦、文明互鉴的“和平之饮”。其理念直接助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于2022年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五、精神遗产:茶人风骨与当代启示

陈香白一生历经坎坷,晚年蜗居潮州老城简室,却以“茶烟书香”为富足。他常言:“专心做一事,神即焕发光辉”,其生命本身即茶道精神的具象化。今日茶文化复兴中“围炉煮茶”“国风茶饮”等现象,正是其“茶道生活化”理念的回响。


陈香白先生的历史地位,恰如他对茶道的定义:以一杯茶承载千年文明,以“和”之心贯通古今中外。他逝于茶烟未散的潮州清晨,却为后世留下永不冷却的文化薪火——这或许是对他89载茶意人生的最恰切注脚。陈香白先生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美食   泰斗   沉痛   白先生   茶道   潮州   技艺   中国   茶艺   文化   孝道   精神   哲学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