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流落367年的家族,回中国认祖归宗,称:我们的根在广平府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些家族的故事因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坚韧,显得特别打动人心。田氏家族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他们在海外漂泊了367年,经历了十多代人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回到了中国的故土,完成了祖先的遗愿。

这个家族的根在河北广平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他们的故事不光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更是中国人对故乡和文化根脉那份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一个家族的起源与漂泊

田氏家族的根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那时候,朱元璋刚建立明朝,为了恢复北方的秩序和生产,朝廷搞了个大移民,从山西洪洞县把不少人迁到了河北广平府。

田氏先祖就是其中之一,落脚在风正村,也就是现在的鸡泽县一带。

刚开始,他们就是普通的庄稼人,靠着勤劳和智慧,一点一点开垦荒地,置办田产,日子慢慢过得有了起色。到了第三代,田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在当地算得上小有根基。

后来,田氏家族开始重视读书识字,子弟们陆续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还考上了功名。到了第七代,田家出了两个大人物:田应弼当上了御史大夫,田应扬做了兵部尚书。

这时候,田氏家族的地位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在广平府一带名声响亮。为了记录家族的辉煌,他们开始修族谱,把每一代人的名字和事迹都记下来。

这族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他们对自己根脉的坚守。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接连不断,田氏家族的日子也不好过了。第九代有个叫田好谦的人,本来是准备走科举路线的,但他对做官没兴趣,反而喜欢上了经商。

他放弃了考试,专心做生意,靠着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可惜,到了1640年代,社会动荡加剧,他的生意受到很大冲击。

货物被抢,欠款收不回,田好谦眼看着家业要垮掉,决定亲自去高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讨债,挽救家族的经济。

这一去,田好谦就再也没能回来。当时明朝已经摇摇欲坠,清军入关,战乱让回乡的路彻底断了。他在回国途中差点丢了命,侥幸逃脱后,只能留在高丽,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从那时候起,田氏家族的海外漂泊史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海外的生存与坚守

到了高丽,田好谦没被困境击倒。他凭着自己的本事,先是投靠了一个叫具公的武将,当了门客,后来又被引荐给了高丽国王。

田好谦脑子活,学问也不错,帮国王处理了不少棘手的政务,慢慢得到了信任,官越做越大,最后成了国王身边的重要人物。他在高丽娶妻生子,重新扎下了根,但心里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根在广平府。

田好谦很注重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后代。他在高丽过春节、祭祖,教孩子们认汉字,讲中国的历史。

他的后代也继承了这种信念,一代代传下来,始终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尽管身在异乡,他们从没觉得自己是“外人”,心里一直有个念头: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回到广平府。

不过,现实没那么简单。清朝初年,中国战乱不断,田家人想回国打听消息,可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每次都无功而返。他们在高丽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政治斗争、自然灾害,还有当地人对“外来人”的排挤,都让田氏家族吃了不少苦。

但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靠着经商和做官的本事,慢慢在高丽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了当地有点名气的家族。

时间一晃就到了清朝末年。田氏家族的第十九代传人田会一,成了高丽国的使者,代表国家出访大清。这次出访让他有机会打听中国的田家人。

他费尽心思,终于得知,广平府的田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时,为了躲避战乱,举家逃到了外省,侥幸保住了血脉。田会一赶紧把高丽田家的信息留在了中国,后来广平府的族人收到消息后,重新修了族谱,把田好谦这一脉的后代正式写进去。

从那时候起,两边的田氏家族算是正式联系上了。

漫长的寻根路

虽然有了联系,但真正回国认祖归宗,还是遥遥无期。清朝末年的大革命、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田氏家族的寻根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海外的田家人通过书信跟河北的族人保持联系,可那时候寄封信都得几个月,信息来往太慢,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能见上面。

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有了转机。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边的交流多了起来。田氏家族的后人看到机会,开始积极联系国内的亲人。

他们通过族谱查资料,找历史记录,还托了不少人帮忙打听,终于在2004年得到了确切消息:广平府的田家人还在,风正村的祠堂还在,祖坟还在。

这消息让海外的田氏后人激动不已,他们立刻决定组织回国,完成祖先留下的遗愿。

2004年的初秋,田氏家族的后人田文俊带着几十个族人,从韩国出发,踏上了回中国的路。这次回国得到了中国外交部的支持,流程比以前顺畅了不少。

他们坐飞机到了北京,又转车到了河北邯郸,最后到了鸡泽县风正村。367年的漂泊,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重回故土的团聚

田文俊他们到风正村那天,当地的田氏族人早就准备好了。村里的族长田志强带着大家在祠堂前等着,双方一见面,气氛就特别感人。

田文俊带去的族谱跟河北田家的族谱一对,很多名字和记载都对得上,证明他们确实是一家人。两边的族人一起进了祠堂,举行了祭祖仪式。

仪式很简单,就是点香、上供、念祭文,然后去祖坟拜一拜,可这背后承载的是几百年的思念和坚守。

祭祖之后,两边的田家人坐下来聊了很多。

河北的族人讲了这些年家族的变迁,说起明末清初逃难的事,说起怎么熬过战乱和饥荒。

韩国的田家人则讲了他们在高丽的生活,讲怎么在异乡保住中国人的身份,讲族谱是怎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两边的人越聊越亲,感觉就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终于重逢了。

这次团聚不光是走个形式。田文俊代表韩国的田氏家族协会,在风正村的小学设了个“明焕奖学金”,专门资助村里条件不好的学生读书。

这名字是为了纪念田好谦的曾孙田明焕,他当年在高丽坚持修族谱,把家族的历史完整保存了下来。

河北的田家人也投桃报李,2004年11月组织了一次回访,去韩国看望那边的亲人。首尔街头,两边的田氏后人又聚到了一起,聊着未来的打算。

这个家族的经历,其实也是很多海外华人经历的缩影。过去几百年,因为战乱、灾荒、谋生,好多人不得不离开中国,散落在世界各地。

可不管走多远,过多久,大部分人心里都装着故乡,装着自己的根。田氏家族能回来认祖归宗,不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从没放弃过这个念头。

话说回来,田氏家族的回归,也给我们这些普通人一些启发。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家和根永远是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

现在田氏后人还在两地走动,河北的去韩国看看,韩国的回中国转转,血脉和文化的联系一直没断。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根在哪儿,心就在哪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广平   认祖归宗   家族   田家   族谱   河北   中国   韩国   族人   战乱   鸡泽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