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建东
九月三日九时整,第一声礼炮划破北京的金秋长空。那声轰鸣仿佛从八十年的岁月深处传来,裹着秋阳的暖意,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晨光为英雄纪念碑的浮雕镀上金边,长安街两侧的银杏叶还挂着晨露,二十三万面五星红旗在风中舒展——从天安门城楼到胡同巷口,从繁华商圈到寻常人家,那抹炽烈的红顺着城市的脉络流淌,将这座千年古都浸润在一片庄严的红色海洋中。
三军仪仗队的正步声由远及近,靴底叩击地面的节奏,让人恍若听见抗战时期川陕古道上运送粮草的马蹄声,沉稳而坚定。
当护旗手肩扛五星红旗走过观礼台,当那面曾见证过平型关大捷、渡江战役的旗帜,缓缓漫过天安门城楼的朱红立柱时,我的视线忽然模糊了——不是秋阳太烈,是眼眶里的温热,模糊了那五颗金星的轮廓。
八十年时光在这一刻重叠。
我仿佛看见1938年的台儿庄,川籍士兵背着“死”字旗冲进硝烟,粗布军装浸透鲜血,却把“誓扫倭寇不顾身”的字迹挺得笔直;又仿佛听见1941年的滇缅公路上,四川民工用麻绳捆着腰,在悬崖上凿石铺路,号子声压过澜沧江的涛声。
外婆曾说,她的父亲当年揣着半块玉米饼出川,走时在土墙上写下“我去打鬼子,娘莫哭”,此后再未归来。
六十多万巴蜀子弟的忠骨,永远埋在了异乡的青山之下;三百万民工以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条条生命通道;八千多万石粮饷,是四川百姓节衣缩食献给前线的赤诚。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外婆的父亲”用生命写就的“川人不负国”。他们留下的家书中,那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至今读来仍让人潸然泪下。
风从长安街吹过,带着广场上的花香,也吹散了记忆里的硝烟。
如今的家乡成都,世界运动会的圣火刚熄,112个国家的运动员带着熊猫引导牌走过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宽窄巷子里,老茶客捧着盖碗茶看变脸,茶盖碰撞的清脆声与隔壁咖啡馆里的键盘声相和——那里的年轻人正用英语和外商讨论合作项目。2025年前七个月,这里工业增加值增长9.3%,锦江两岸的写字楼里,灯光亮至深夜,那是新时代的川人,在用奋斗续写家乡的故事。
红旗漫过天安门城楼,也漫过八十载峥嵘岁月。我们纪念的,不只是台儿庄的硝烟、滇缅公路的号子,更是先辈们想看的万家灯火;我们告慰的,不只是六十多万忠魂,更是要带着他们的期盼,走好脚下的路。
此刻,秋风卷起红旗的一角,与广场上人们手中的小国旗交相呼应。白发老人对着城楼敬礼,孩童举着国旗欢呼,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都在这面红旗下露出同样的笑容。十四亿人的心跳,正随着红旗飘动的节奏律动。
红旗漫卷,初心如磐。这面漫过天安门的旗帜,飘过八十年的风雨征程,飘过先辈们期盼的目光,正带着一个民族的坚守与梦想,向着更远的未来,猎猎飞扬。
#文学创作大会#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