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关于"海归留学生当中有间谍"的内部讲话引发热议,这场讨论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人才战略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理性的态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保持开放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人才活水在安全堤坝内奔涌向前。
一、国家安全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人才争夺战已演变为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科技创新领域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屏障。近年来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等事件表明,国际间科技情报战确实存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反间谍法》明确将"保护知识产权"纳入安全范畴,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此问题的清醒认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警惕应当建立在法治框架和科学甄别基础之上,而非简单的群体标签化。
二、海归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数百万留学生归国效力,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钱学森、黄大年等杰出科学家突破重重阻挠归国报效的事迹,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注脚。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领军人物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者占比超过60%。深圳南山区科技园区的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中,海归人才贡献了75%以上的专利成果。这些数据有力证明,海外求学经历与爱国情怀并非对立关系,新时代留学生群体依然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要生力军。
三、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治理体系
破解人才安全困局,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上海自贸区试行的"红黄蓝"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值得借鉴,通过对涉密岗位、关键技术岗位、普通岗位实行差异化安全管理,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保持人才流动活力。华为公司建立的"全球能力中心+本地安全审查"双轨机制,在引进2.3万名外籍员工的同时确保核心技术安全,为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政府部门正在推进的海外人才信用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画像,标志着我国人才安全管理进入智慧化新阶段。
四、培育理性包容的社会文化生态
化解社会疑虑需要构建更健康的话语体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展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通过国情教育、文化浸润等方式,帮助留学生深化国家认同。媒体应当避免制造"海归焦虑",转而聚焦像颜宁、施一公等学者"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的动人故事。企业界更需要建立基于能力而非出身的人才评价体系,正如任正非所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种务实精神应当成为社会共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国际竞争的现实复杂性,更要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当北京中关村的咖啡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用不同语言讨论技术创新;当上海张江的实验室中,本土科学家与归国学者并肩攻克技术难关,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中国在开放中走向强大的最好诠释。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与扩大人才开放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动态平衡中求解的发展方程式。唯有以制度创新护航人才战略,以文化自信消解信任壁垒,方能在时代大潮中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