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次赌赢了?特朗普突然不再嘴硬,对等关税可能全作废

美东时间9月3号晚上,白宫把上诉材料递到了最高法院,想把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关税违法”的判决给推翻。巧的是,特朗普当天在白宫见波兰新总统时,说话口气罕见软了下来,还说“美国输不起”。

路透社也报道了,他自己提到要是这官司输了,之前跟欧盟、日本、韩国这些伙伴谈好的不少贸易协议,可能都得黄,到时候损失可就大了。意思其实很明白,他就是担心自己搞的“对等关税”这套玩法撑不下去了。这跟他以前那股强硬劲儿完全不一样,表面上还在摆姿态,背地里已经开始服软了。

为啥会这样呢?原因其实不难想。这事儿根本不是普通的贸易纠纷,而是把美国的法律边界、财政负担、盟友关系这三件要命的事全搅到一块儿,一起压了过来。

先说根子上的问题,关键在一个叫“IEEPA”的法律上。这是美国1977年的老法律,本来是为了应对国外的紧急风险,给总统一些应对手段,比如冻结别人资产、限制交易、下禁令之类的。结果这次法院说得特别直白:这部法律里,压根没提“关税”俩字!要知道,征税可是国会的权力,这在宪法里写得明明白白。之前国际贸易法院先判了特朗普用IEEPA加关税违法,后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也跟着维持了这个判决。

白宫不服气,说IEEPA给了总统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关税就是其中一种工具。但问题就卡在这:总统的“工具箱”里到底有没有“关税”这把工具,不是总统自己说了算,得看法律里到底写没写。现在闹到最高法院,这条坎更是绕不过去。

还有个关键点,叫“重大问题原则”。最高法院这两年老提这个,意思就是那种会影响全国经济的大动作,行政部门不能自己拍板,必须得有国会的明确授权才行。白宫也知道躲不开这条,所以最近老说“要是取消关税,会引发经济灾难”,还说“关税让美国有尊严”,想借着这些“严重后果”给法官施压。这话在政治上可能有点用,但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法官更看重法律条文和权力边界,不吃“结果导向”这套。

特朗普这次说“输不起”,还特意提了欧盟,说跟欧盟谈成了差不多1万亿美元的协议,日本、韩国也算在内,还有些国家快谈成了。但懂行的人立马泼了冷水:这类东西大多是“框架性安排”,不是那种细则全定好的正式条约,里面留了很大的调整空间。说白了,要是IEEPA这条路被判定不合法,那些靠关税当“杠杆”撬出来的框架协议,法律基础就虚了。

特朗普说“官司输了可能要解除协议”,这话倒不算夸张,从逻辑上说得通。可他又把这些框架吹成板上钉钉的事,到处说“快1万亿美元了”,这更像政治宣传,根本不是严谨的经贸说法。白宫还爱说“流入美国的资金多到难以置信”,这种口号听着挺唬人,但拿不出详细账目给专业人士看,效果其实打折扣。

再看外面的反应,也特别有意思。欧盟是一边退一边顶。一方面,他们签了大单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石油和核能产品,工业品关税也做了调整,甚至把对谷歌广告业务的处罚往后推,就是不想跟美国正面冲突;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说“不欢迎关税”,还想打造更强的全球贸易与工业伙伴关系。说白了,现在一步步退让,就是为了稳住眼前的局面,不代表以后会一直让着美国。

可特朗普这边还在加码,说要是欧盟不兑现投资承诺,就把关税从15%涨到35%,还要限制芯片和高科技产品对欧洲出口。你这么一搞,欧洲肯定会认真想备用方案,把供应链、技术链的预案做得更长远,慢慢搞“去风险化”,不再依赖美国。

印度更干脆,莫迪搞的是“多向结盟”,跟俄罗斯关系没淡,跟中国也正常互动,根本不太愿意理特朗普那套。甚至连特朗普的电话都不接。你喊着要加50%关税,人家根本不买账,那你这“震慑力”不就没了嘛。

巴西也没给面子,50%的关税直接把两国关系拉到了低点,卢拉还准备在特别峰会上把美国关税这事拿出来讨论。这些事凑到一块儿,金砖国家内部想协调合作的愿望更强了,“去美元化”和“自主贸易”又被推到了风口上。美国本来想靠关税逼别人服软,结果反倒帮对手找到了抱团的理由。

财政上更头疼,今年到7月,关税收入大概有1590亿美元,看着不少,但要是官司输了,该退的钱就得退回去。美国司法部自己在法庭文件里都承认,撤销这些关税可能会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所以白宫嘴上硬,手里也在做准备:财政部长提到可以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第338条,最长能用5个月,税率能到50%,算是临时打一击;还能用《贸易扩展法》232条,拿“国家安全”当理由,对特定产品加税。但这些路子要么程序慢,要么容易被WTO判违规,还得靠各种授权才行,跟IEEPA那种“拿来就能用”的便捷比起来,差远了。

再说说中美这边。北京一直是有耐心的打法:该硬的地方绝不退,该拖的地方也不急,就是用时间等美国内部的矛盾自己爆发出来。这半年看下来,这条路确实划算。中美在华盛顿也谈过好几次,气氛时好时坏,想一下子回到以前那样根本不可能。但农业是美国的“选票命门”,像大豆这类产品,关税对农场主的影响会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市场波动和天气因素,这些事儿凑在一起,白宫根本没法安稳。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看,这种慢慢消耗的办法,最能让对手感到疲惫。

关税这东西,短期看着挺硬气,长期的损耗才吓人。你用关税压别人,别人就会找替代方案。时间越久,供应链“去风险化”就会变成事实:欧洲会在高端制造、材料工程、能源装备这些领域,想办法把基础打牢;印度也会在航天、电子元器件、造船这些方向往前冲。慢慢的,技术生态会分开,最后会变成军工能力的差异——一边是美国那套标准,一边是欧亚混合的标准;军贸结算也会慢慢分叉,一边还是美元体系,一边会用本币或多币种清算。关税这根棒子挥得越久,军力平衡的底色就越明显。

对大陆来说,稳住节奏、推进产业升级、补上技术短板,比喊口号重要多了。能谈就谈,该硬就硬,别被对方的节奏带偏,把美国内部的约束,变成缓解外部压力的缓冲,这是这两年反复证明有用的路子。

再回头看特朗普这次“服软”,说白了就是怕。他怕的不只是输官司,而是手里的三根“杠杆”一起失效:

第一根是政治杠杆:要是法院判关税非法,关税就得撤,谈判筹码会掉一大截,他那套“靠关税让美国更受尊重”的说法就没法再提了。

第二根是财政杠杆:一旦要退税,补贴链条会断掉,企业还可能打官司要赔偿,预算案会更难谈,白宫的操作空间会被卡住。

第三根是盟友杠杆:欧盟、日本、韩国这些伙伴表面上跟着美国走,其实是为了买个稳定、争个豁免。要是美国国内法把他们的“梯子”抽走了,下次谁还愿意跟着美国干?这

三根杠杆一起晃,就算嘴再硬,心里也发虚,所以才会说出“美国输不起”这种话。

最后说说中国接下来该做什么。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产业上要有耐性,把关键的东西做扎实——高端装备得接着往上冲,关键材料得补上短板,底层软件没捷径,只能啃硬骨头;二是规则上要有耐性,区域自贸要落地,本币结算要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得一条条跑通。

那中国这次算赌赢了吗?从过程上看,我觉得算。大陆赢在节奏感——该硬的地方不退,该软的地方不急,用时间把对方的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但结果上还不好说,得等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没落地之前不能把话说死。

不管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最后是不是全部作废,它的“神话”已经破了。大家都看明白了,这套工具的法律短板多,政治成本高,心理威慑力也在往下走。等这层“气势”被拆穿,谈判桌上的账就得重新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嘴硬   对等   关税   中国   美国   白宫   最高法院   杠杆   欧盟   总统   法院   官司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