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某个学校“三班班长”选举而设的微信小程序投票,短短几天内竟累积了超过132万张选票。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这则投票没有时间、没有地点、人物存疑,尚无学校对此回应。而据媒体调查,该投票最初是“李浩”的朋友在9月20日转发到一个有1700多人的宝可梦游戏群,经群友投票转发,最终投票人数过万。但此后出现的投票链接,疑与李某朋友转发至群聊的链接并不是一个。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调查。
这场始于班级内部、最终却席卷社交网络的“数字风暴”,无论其起源是朋友间的善意助力还是一场精心的流量策划,其过程与结果都已扭曲,成为折射当下教育生态与社交媒介弊病的镜子,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投票,究竟意义何在?
选班干部是一个基于共同生活和学习情境的微型共同体的内部行为。同学们观察候选人的责任感、领导力、协作精神与服务意识,老师则依据其日常表现做出综合判断。反观这起事件,超过129万张选票的涌入,使选举的本意被彻底消解。投票者绝大多数与这个“三班”毫无认知和情感的关联。他们不认识“李浩”,也不认识他的竞争对手,更不了解这个班级的具体需求。当投票的权从朝夕相处的师生手中,转移到数量庞大却面目模糊的匿名网络群体时,其结果已不再是一个基于能力和品格的理性选择,而是仅能反映社交链长度和传播偶然性的“数字游戏”,与目标南辕北辙。
这场闹剧最令人忧心之处,还在于它可能对涉事学生乃至更多旁观青少年产生的错误示范效应。班干部选举,是学生在踏入社会前,体验规则、责任和公平竞争的重要实践课,它的过程本应传递这样的价值观:个人的努力、品德、能力与服务精神是赢得认可的关键。但当“李浩”同学以近130万票的绝对优势“胜出”时,这一结果无声地传递一种信号:决定胜负的,可能不再是日常的积累与班级内部的公信力,而是谁拥有更强大的“外部援军”,谁能引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这起事件或许真假难辨、形式极端,但近年来类似投票并不鲜见。即使并不像这次一样在公共领域引发巨大关注,却也在朋友圈此起彼伏。这种拉票行为,看似无伤大雅,却是一种“捷径思维”的示范,与教育旨在培养的诚实、公正、依靠自身努力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容易给学生们“关系可以凌驾实力之上”的误读。
“李浩选班长”事件,除了警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坚守教育的初心和边界,对可能异化教育本质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之外,还映射出当下社会上一种弥漫性的“表演”心态。无论发起者的初衷为何,当投票链接被转发,事件的性质就已发生了变化,从一项班级内部事务,变成了一个可供围观、消费甚至戏仿的公共事件。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种“被看见”的诱惑是巨大的。无论是个人寻求存在感的虚荣,还是幕后可能存在的流量操盘,都是将严肃事务娱乐化、将实质内容符号化的做法。这与网红“猫一杯”编造“巴黎捡作业”事件的底层逻辑如出一辙:真实与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制造话题、吸引眼球。
让校园远离功利,让教育回归本真,这种投票可以休矣!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