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下午,63岁的王阿姨和邻居们在小区楼下晒太阳。大家聊起最近的身体不适:膝盖时常“咔咔”作响,晚上睡觉腰酸背痛,总觉得浑身没劲儿。
邻居李大爷调侃道:“王阿姨,你不是最会保养吗?吃多少保健品,咋还老喊不舒服?”王阿姨却无奈地摇头说:“我呀,什么钙片、维生素都试了,真没觉得多大效果。
倒是上次小孙子感冒,我炖了次汤,喝着还真有点不同。”

李大爷半信半疑:“都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是真的吗?除了解馋,汤还真能补身体?”大家的目光一下聚焦到她身上。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这句老话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汤真的能调理身体,让你从内到外都感觉更好?其实,很多人对汤的认知还停留在“喝着舒服”“暖和暖和”。可你知道吗?
今天就来聊聊,科学研究和中医共识双重推荐的4类养生汤,到底对身体有哪些具体好处,怎么喝效果才好?

很多人以为汤只是“水分补充”,其实远远不止这么单一。优质家常汤品,既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也便于肠胃吸收。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适量喝汤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和调节免疫功能。与单纯吃肉菜相比,食材炖煮后的汤品,其蛋白质小分子化更容易被人体利用,对脾胃虚弱、牙齿不好的人群尤其友好。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合理摄取炖汤,能够帮助维持每日30%—35%的水分补给,对血液循环、肾脏代谢有积极作用。
而中医更强调:“汤者,上善若水,可以润养五脏六腑,调理气血”。换句话说,“汤补”恰恰融合了营养学和中医饮食理论的优势。

鸡汤,天然的“免疫力提升剂”。科研发现,每周坚持喝2-3次鸡汤的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可降低11.8%。
鸡肉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B族维生素,能够帮助修复组织、增强白细胞活性。尤其对正在康复、体质较弱的中老年群体,鸡汤可谓是温补首选。
山药排骨汤:肠胃调理的“守护神”。山药所含黏蛋白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研究显示,山药排骨汤能让餐后血糖波动降低13.2%,有利中老年人控糖控脂。
同时排骨搭配可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对预防贫血非常有利。

番茄鲫鱼汤:心血管健康的“加油站”。番茄中的番茄红素、鲫鱼的Omega-3脂肪酸,被多项研究证实能够有效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每周喝3次番茄鲫鱼汤的老年人,血管弹性平均提升9.5%,对于“三高”人群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保健汤品。
莲子百合银耳汤:睡眠安神、强免疫的“小助手”。银耳富含多糖和胶质,有助于增强黏膜屏障,莲子和百合则是著名的“安神佳品”。
一项对中老年人持续喝莲子百合银耳汤8周的研究表明,夜间醒来次数平均减少了22.4%,大脑疲劳感显著改善。这一碗汤,柔和滋润又不上火,深受失眠、焦虑人群推崇。

喝对时间。建议饭前半小时(易胖人则饭后30分钟)饮用,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油脂摄入负担。不要把汤当水喝,日饮汤量控制在350-500ml为宜,避免增加肾脏负担。
喝对食材。炖汤应选用低脂、蛋白丰富、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的食材。如鸡肉、鱼、山药、鲫鱼、银耳、百合等。
避免高盐高油,鉴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汤中盐摄入不宜超过每日总量的30%。
喝对人群。湿热体质、消化功能不足、肾功能减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喝汤。有血脂高、痛风等人群建议多选蔬菜类、菌藻类汤,减少高嘌呤肉类浓汤的摄入。
喝对注意事项。忌久煮、反复加热,不要空腹大量饮用。实验数据显示,汤品多次加热后B族维生素和活性小分子蛋白损失高达16.7%,影响滋补效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中国营养师养生建议(2020年版)
《现代养生汤谱营养价值评估》
《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研究报告(2021)》
《中医膳食调养实证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膳食模式研究》
《慢性病人群家庭饮食调理建议(2023)》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