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主张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周代的民本思想深植于辉煌璀璨的文明土壤之中,对后世王朝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敬天保民”理念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已经明确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尚书》是前人政治经验的总结,保存了许多周人对“天”“民”关系的反思。周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代殷人,敷有天下,是由于他们拥有天命。《尚书·召诰》记“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上天哀怜四方百姓,眷顾百姓,因此更改殷命。可见,上天更改天命的原因正是商王残暴地对待百姓。周人普遍信仰“天”,却并不像商人那样迷信于“天”的眷顾,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周人认识中的“天”是会眷顾、护翼百姓的。《国语·周语》引《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就是说上天体恤百姓,百姓的意愿上天必定依从。因而治民、保民即是顺服天意,也是完成上天降予的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尚书·洪范》中讲:“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子做臣民的父母,因此才做天下的君王。天子的合法性正体现在民众的身上。
周人也认识到天命浩渺难寻,因此要因民而知天。《尚书·康诰》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天威难料,只有民情才是可见可知的。《尚书·大诰》记周王之言:“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周王认为他还没有引导百姓过上安乐的生活,怎么能说自己推究认知了天命呢!《尚书·皋陶谟》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这是说天之所听、所视、所明、所畏,皆与民同。这个记载与《孟子·万章上》所引《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异曲同工之妙。《国语·周语》引《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然天与民同,那么人民想要的,上天就会满足。可见,周人信仰天,却不盲从天,而是在虚无缥缈的“天”的背后树立起可以察知的“民”,因民而知天。上天的意志会因民心的向背而变化,统治者要保有政权,就必须施行仁政、获取民心,才不会失去天命。“因民”的重要举措在于倾听民意,《尚书·酒诰》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心民情才是统治者最好的镜子。当然“保民”并非对百姓听之任之,对百姓的错误行为放纵而不加以控制,而是要化民成俗,以正确的方式训诫、引导民众。《尚书·召诰》:“勿以小民淫用非彝。”这就是说不要让老百姓肆行非法之事。西周时人通过总结与反思历史,为天命寻得了可靠的依据。他们的认识洋溢着最初的人文精神,是对人民价值的肯定,这也意味着中国古人开始在人类精神觉醒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从民为神主到利民养民
东周以降,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加剧,但人们对“民”的认识比西周时期更深刻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为神主:国家兴盛的根本在于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神在莘地六个月,虢公派祝应、宗区、史嚚负责祭祀神,并请求神赐给虢国土地。对此,史嚚认为,虢国就要灭亡了。因为他听说,国家要兴盛,就要听于民;国家要灭亡,就去听于神。神灵聪明、正直,并依据人民的意愿行事。史官嚚阐述了国家、人民与神灵三者之间的关系。神与民同的理念不仅与西周时期天与民同是一致的,更直接把国家兴盛归之于民。民的重要性已超越神,在国家兴亡中居于主导地位。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楚人伐随时随国名臣季梁劝谏国君的一段名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大意是说,民才是神的主体,圣王都是先致力于民事,再致力于神事。只有把民众治理好,百姓安居乐业,君主和国家才会得到神灵庇佑。季梁提出的“夫民,神之主”在后世备受称赞,它为民超越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2.立君的目的:利民与养民。《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邾文公占卜迁都之事,占卜结果显示迁都对民有利而对国君不利。大臣劝说可以不迁都,但邾文公认为上天为人民树立国君,目的就是为了利民。邾文公“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的表述与清华简《厚父》所记相似。清华简《厚父》当是西周时期的篇章,其文记“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大意是说,从前上天降下民众,建立万国,设置君王,建立军队,是为了协助上帝治理好民众。西周时人已经认识到国君的使命就是把民众治理好,这实际上就是利民的体现。春秋时期邾文公对君民关系的认识并不止于此,他指出,国君生命的意义在于养民。只要有利于民众的,即使牺牲君主利益也要去做。这显然是把人民利益摆在了君主利益之上。邾文公的认识得到当时君子们“知命”的高度评价。
邾文公的利民、养民思想对人民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是最接近“人民至上”理念的一种认识,意义重大。
富民与贵民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更加频繁和残酷,社会变迁更为剧烈,郡县制得到推广,新君权逐渐崛起,君权至上的观念日益强烈。即便如此,无论是现实的战争需要,还是招徕移民发展生产的要求,战国时期人们对“民众”依然是高度重视。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逢滑语陈怀公所云:“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国家的兴衰存亡正是取决于君主对待百姓的态度,“民众”在统治者眼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管子·牧民第一》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宙合第十一》记:“万民心怨,此其必亡也。”东周时人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同时书中也提出“富民”观念,《管子·治国第四十八》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些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贵民”思想。《孟子·尽心章句下》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直接把人民拔高到国家和君主之上,被视为民本思想的典型代表。战国晚期《荀子·王制》所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直接反映出民心的向背决定了统治者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君主的重要意义。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重民”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内涵远比西周时期更深刻和丰富,最终凝结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出自伪古文《尚书》中的《五子之歌》,但它仍不失为研究东晋时期思想观念的重要材料。“民惟邦本”实际上也是把民的重要性置于国家之上,它和《孟子》的“民为贵”类似。从西周时期的“重民”思想,到战国的“民本”思想,再到“民为邦本”理念,这个过程中又衍化出爱民、利民、养民、富民等思想,它们共同构成古代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古代政治理论的精华,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不断丰富并得以施行,很多民本理念延续至今。这些诞生于早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为今天“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论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22VMZ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兰台青年学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4月28日第3123期
作者:黄国辉
来源:北京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