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度数据出来的时候,各种“喜报”刷屏——
上半年主动权益基金再次跑赢主要股指,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7.86%,跑赢沪深300的0.03%、中证A500的0.47%、6.69%;
基金整体赚钱效应不错,全市场近90%的基金取得正收益;权益TOP10涨幅60%+......
一片欢腾,一片欢欣鼓舞。
可为什么基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TM还没回本!
那一大批在2020年高位买入的“山顶洞人”,如果不忍痛割肉,选择装死硬扛到今天,大概率还在深套中。
从理性角度,高位买到基金可以定投来摊低成本。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很难在持续大跌中坚持定投。
那么,有没有一些真正贴合基民的“爬坑”狠角色基金?
哪怕我们在2020、2021年最狂热时冲进去,之后也没勇气再定投补仓,就傻傻地放着不动,到现在它也能靠自己的硬实力,顽强地爬出深坑、让我们至少回本的基金?
对在2021年初买入当时业绩大涨的基金的人来说,硬抗持有至今,能解套的寥寥无几。
2020年,有2048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在20%以上,这些基金在2021年初无疑是市场上耀眼的牛基。
但到2021年转熊中,其中有149只跌幅超过10%,快速地经历了从牛市大赚到熊市大亏的悲惨路径。
从2021年初买入开始计算,一直持有至2025上半年结束,这149只基金中,仅有7只累计业绩为正。
也就是说,只有这7只基金,即使基民在牛尾巴买入后什么也不做,硬抗4年半后,也能自然回本。
这7只基金中,QDII股票占了4席,抓住了全球资产周期底部修复的机会,尤其是港股新消费与全球科技板块的反弹红利。
南方基金在QDII领域的人才更迭中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在毕凯、黄亮、王士聪等QDII悍将相继离职后,培养的新生代基金经理熊潇雅成功接棒,管理的南方香港LOF和南方香港成长都杀出来了。
熊潇雅投资风格明确偏向成长股,重点投资新消费领域,美团、快手、京东、新东方甄选、名创优品等一度进入前十大重仓股。
比较有名的战役是提前狙击新消费双煞。
2023Q1,泡泡玛特就进入南方香港LOF的前十大重仓股,当时股价才20多。2024Q2老铺黄金刚上市时,就成为第三大重仓股。
不过,从业绩走势图可以看出,QDII基金的波动是真心大呀。
像熊潇雅管理的两只基金,期间最大回撤率达到60%左右。
这种级别的回撤,对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长期持有的信念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富国“港股一姐”宁君和摩根的张军,回撤控制得相对好些。
宁君的一大特点是行业分散,在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这只科技主题基金上,也是尽量分散操作。
既投资苹果、微软、超微半导体等美股信息技术巨头,也有英伟达、台积电等芯片龙头,还有港股上如拼多多之类的互联网龙头企业。
摩根基金的张军,近20年的老将。
说名字很多人可能没啥印象,但说到摩根亚太优势混合你可能就晓得了,2007年首批出海的4只QDII之一。
2008年起就是由张军管理,截至2025H1,任职回报率接近52%,也是一个不错的交代了。
再看3只A股爬坑能手基金。
招商基金占了两只,吴潇的招商成长和李崟的招商行业精选。而且,从上图来看,两只基金走得相对比较稳,是个完美的微笑曲线。
以前我们说李崟是招商基金扫地僧般的存在,虽然没出过翻倍基,但回撤率控制得很好。
现在这句话要改了,因为就在7月16日,李崟管理的招商安泰平衡混合,任职收益率达到100.38%,刚好翻倍。
而这只基金,在他任职期间最大回撤率只有-22.06%,发生在2023年的大调整中。
李崟的两大特点是均衡和低估值。
以上述招商行业精选来说,李崟从2024年5月31日接手管理后,就将前十大重仓持股比重从2024Q1的77.06%,到2024Q3将至35.31%。
行业配置上,没有去追逐大涨但估值可能过高的科技板块,分散到有色金属、房地产等估值相对比较低的板块上。
又稳、又赚,招商基金的这枚打手,或许未来还要肩挑更多重任。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爬坑神基”凤毛麟角,真正能仅凭自身实力,让在牛市顶峰买入的投资者,在经历了数年熊市煎熬后自然解套,是小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即使有幸选中了这些“狠角色”,我们也要经历期间动辄50%-60%的巨额回撤,非常人不能忍受。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远离主动基金,你看那一条条这么好看的微笑曲线,不定投就太可惜了。
我们很难克服羊群效应,就避免不了买在人声鼎沸时,但通过定投,还是可以把高位买入而能回本的小概率事件,变成大概率事件。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