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武则天命人修建明堂、铸造天枢,朝堂上下忙于彰显武周盛世的辉煌。此时的她已年逾七旬,虽仍保持着对朝政的绝对掌控,但身体的衰老已悄然显现。
史书记载,武则天晚年常被头痛、眩晕困扰,但最令她痛苦的却是频繁发作的腹痛。这种疼痛来势汹汹,往往在深夜发作,迫使她不得不紧急召见太医。这一夜,疼痛再次袭来,武则天蜷缩在龙榻上,额间渗出冷汗,贴身宫女慌忙传唤当值的太医令沈南璆。
沈南璆是武周时期著名的医官,精通脉理与针灸。他匆匆赶到寝殿,跪地为女皇诊脉。武则天的手腕冰凉,脉搏细弱而急促,沈南璆眉头微皱,断定这是肝气郁结、脾胃虚寒之症。他取出银针,在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施针,又命人煎煮了一剂疏肝理气的汤药。
约莫半个时辰后,武则天的疼痛稍有缓解。沈南璆收拾药箱准备告退,却被武则天突然拽住衣袖:“沈卿,今夜留下。”
沈南璆心中一凛。他深知,女皇的命令不容违抗,但太医留宿寝宫极易引发流言。自武则天称帝以来,朝野对她私生活的揣测从未停歇。早年薛怀义、张易之等男宠的传闻,早已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沈南璆虽以医术立身,却也不愿卷入宫廷是非。
然而,武则天并未给他拒绝的机会。她命宫女在寝殿外增设一张矮榻,让沈南璆随时待命。这一夜,沈南璆和衣而卧,听着女皇时而急促、时而微弱的呼吸声,彻夜未眠。
武则天的腹痛并非偶然。根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她晚年长期服用“长生药”,这些丹药多含朱砂、硫磺等矿物,虽能短暂提振精神,却对肝脏和消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加之她晚年权力斗争激烈,废立太子、清洗李唐旧臣等事务耗费心力,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次日清晨,沈南璆向武则天提出调整药方的建议。他主张停用丹药,改为食疗调养,并辅以艾灸温通经脉。武则天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应允。
这一决定背后,藏着武则天的无奈。她一生崇信佛教与道教,追求长生之术,但身体的每况愈下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沈南璆的医术确实高明,几剂汤药下去,她的腹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沈南璆的处境却愈发微妙。他频繁出入寝宫的消息很快传遍朝堂。宰相吉顼曾当众讥讽:“太医令日夜侍奉陛下,莫非也要效仿张昌宗?”此言一出,群臣窃笑。沈南璆听闻后,只得苦笑。他深知,在权力漩涡中,医者的身份随时可能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
公元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迎回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一重大决策让她心力交瘁,腹痛再度加剧。沈南璆被紧急召见时,发现女皇面色青灰,脉象紊乱,立即以艾草熏灼神阙穴,又用热敷缓解其腹部痉挛。
武则天靠在榻上,忽然问道:“沈卿,朕还能活多久?”沈南璆伏地叩首:“陛下乃天命所归,只需静心调养……”话音未落,武则天摆手打断:“朕要听真话。”
沈南璆的额头渗出冷汗。他如实禀告,若继续操劳,恐难撑过三年。武则天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够了,三年足够朕安排好身后之事。”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享年82岁。关于她晚年的健康状况,《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提到“病笃”“不能视朝”,但具体病症未有详述。沈南璆的记载更显神秘——他在武则天驾崩前一年突然辞官归隐,余生再未踏入洛阳。
后世学者推测,武则天的腹痛可能源于慢性肝病或消化道肿瘤。唐代医学虽无法治愈此类疾病,但沈南璆的调理无疑延长了她的寿命。而那段“太医留宿”的轶事,则成为解读女皇晚年孤独与挣扎的重要切口——她既是睥睨天下的帝王,也是被病痛折磨的凡人。
参考历史书籍:
1. 《旧唐书》·刘昫
2.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
3. 《资治通鉴》·司马光
4. 《唐会要》·王溥
5. 《武则天传》·雷家骥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