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昌硕科技,是苹果在上海最大的组装厂,如今要把iPhone生产线全打包给立讯精密了?高峰期八九万人的大厂,一下子订单锐减,很多人饭碗晃荡,这不就是第二个富士康在撤离的节奏吗?其实此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早几年央媒就反复提醒过,低端代工这碗饭,吃不了多久了。

昌硕是台湾和硕集团在大陆的子公司,2004 年落户浦东康桥,2006 年正式投产,主要给苹果组装手机和笔记本。厂子规模大得很,高峰时员工八九万,厂区内不仅有生产车间,还配套了员工宿舍、食堂与商业街,甚至设有幼儿园和社区医院,俨然一个小型社区。
其出口额常年排上海前三,2021 年巅峰时期,单月出口额突破 80 亿元,占上海当月外贸出口总量的 6.2%。

每年 iPhone 新品发布前 3 个月,厂区外都会排起求职者长队,招聘点每天能收到上千份简历,“小富士康” 的名号就此传开,周边商铺也靠着厂区人流生意红火,不少餐饮店、便利店的客源有七成来自昌硕员工。
2023 年起,昌硕的生产节奏开始放缓。原本旺季需要大量招聘临时工的生产线,陆续缩减班次,部分车间从三班倒调整为两班制,临时工日薪也从之前的 280 元降至 220 元,招聘需求大幅减少。

2024 年初,和硕集团发布公告,提及 “优化大陆产能布局”,上海昌硕的 iPhone 组装订单占比从之前的 40% 降至 15%,剩余订单多为旧款机型组装。
同年三季度,厂区内近 20 条生产线停止运转,设备被陆续拆解运走,员工数量从高峰时的 8.5 万人缩减至不足 3 万人,此前热闹的员工宿舍区有半数房间空置,周边商铺也受到波及,据浦东康桥街道商会统计,2024 年三季度,厂区周边有 32 家商铺因客源不足关闭,其中包括 15 家餐饮店和 8 家便利店。

面对员工安置问题,昌硕采取了 “内部调岗 + 协商离职” 的方式。2024 年 4 月,昌硕发布通知,允许员工申请调往和硕集团在重庆、昆山的其他工厂,调岗员工可获得一次性交通补贴 2000 元,且薪资保持不变。
对于选择离职的员工,按工作年限给予经济补偿,工作满 1 年补偿 1 个月工资,满 5 年额外多补 2 个月工资。据昌硕人力资源部门统计,截至 2024 年 10 月,已有 1.2 万名员工选择调岗,1.8 万名员工办理离职,剩余员工多集中在笔记本电脑组装车间,该车间暂未受到订单缩减影响。

昌硕缩减的订单,大多流向了立讯精密,作为苹果供应链中的重要玩家,立讯精密自 2011 年与苹果合作以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连接器生产。
逐步拓展到 iPhone 组装、无线耳机制造等领域,在江苏构建了覆盖关键金属零部件、电子模组、总装工厂等垂直整合的完整供应链体系,仅在昆山就设有 5 个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超过 12 万人。

2025 年 5 月,立讯精密在昆山新增了一个苹果声学产品工厂,专门生产 iPhone 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该工厂投入 12 亿元引进全自动生产线,预计年产能达 1.2 亿套,进一步加深了与苹果的合作绑定。
接下昌硕的 iPhone 生产线后,立讯精密在昆山厂区启动了设备升级,投入 28 亿元引进自动化组装机械臂,覆盖屏幕贴合、摄像头安装、整机测试等关键工序。
在 iPhone 组装车间,原本需要 10 人操作的流水线现在只需 3 人值守,一人负责监控设备运行,两人负责处理异常情况,生产效率提升 40%,产品合格率也从之前的 98.2% 提升至 99.5%。

其招聘公告显示,昆山厂区计划扩招至 5 万人,主要招聘自动化设备操作员、质检工程师等岗位,岗位要求中增加了 “熟悉自动化设备操作”“掌握基础机械维修知识” 的条款,月薪在 6000-8000 元,比昌硕传统手工组装岗位高出 20%,这与昌硕传统的手工组装岗位形成明显区别。
为满足新增产能需求,立讯精密还在昆山开发区新建了员工生活区,包含 8 栋宿舍楼、2 个食堂、1 个健身房和 1 个商业街,可容纳 3 万名员工居住,生活区与生产厂区之间开通了免费班车,通勤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内。

苹果全球副总裁崔玉善在 2025 年 11 月的江苏产业链交流会上曾透露,江苏已成为苹果供应链布局的核心枢纽,其全球 80% 以上的核心供应商在中国设厂,半数扎根江苏,2024 年苹果在华供应链产值达 8500 亿元,其中立讯精密贡献了 1200 亿元,占比超过 14%。
此外,苹果还计划在 2026 年将江苏地区的研发中心数量从目前的 3 个增加到 5 个,重点研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智能穿戴设备技术,进一步深化与江苏供应链企业的合作。

昌硕的变动并非个例,早在此前几年,央媒就多次关注低端代工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2022 年起,《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便报道过多个代工企业的生存困境,指出依赖低人力成本的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呼吁企业向 “微笑曲线” 两端攀升,加强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2023 年,《经济日报》还推出了 “制造业转型观察” 系列报道,走访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代工企业,分析转型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为传统代工企业提供参考。

这样的转型案例在制造业中已有实践。义乌的欧凯斯日用品有限公司曾因陷入低价竞争接近破产,2023 年公司改变策略,聚焦垃圾袋品类创新,组建 10 人研发团队,投入 500 万元研发资金,推出免撕抽取、艾草香氛、可降解等特色产品,还针对母婴群体开发了抗菌垃圾袋,产品单价从之前的 10 元 / 卷提升至 25 元 / 卷,2024 年实现销售额 3.2 亿元,业绩增长 3 倍,产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 12 个国家。

浙江万乐包装科技则投入 1500 万元引进数码印刷设备,放弃传统的大批量包装订单,转而承接电商小单定制业务,客户可根据需求定制包装图案、尺寸,最小起订量从之前的 10 万件降至 100 件,订单交付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3 天,2024 年订单量增长 300%,客户数量突破 5000 家,其中 90% 是中小电商卖家。

在广东东莞,曾经以手机组装为主的华贝电子也实现了转型。2022 年,华贝电子投入 8000 万元建设研发中心,招聘 200 名工程师,重点研发智能穿戴设备和工业物联网模块,2024 年推出的智能手表产品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健康监测芯片,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数据,产品毛利率达到 35%,远超之前手机组装业务 10% 的毛利率,当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8%,比转型前提高 5 个百分点。
这些企业的转变,恰好印证了央媒此前的预警 —— 单纯依靠组装代工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只有通过创新与升级才能找到新出路。

昌硕生产线的迁移与立讯精密的接棒,勾勒出苹果供应链在中国的调整轨迹,也折射出国内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曾经的 “小富士康” 从万人大厂到订单缩水,并非偶然,而是低端代工模式走到瓶颈的缩影,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技术普及、市场需求变化,都在推动制造业告别 “粗放式” 发展。
立讯精密的自动化升级,则展现了产业链升级的另一种可能,通过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垂直整合增强供应链韧性,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

制造业的迭代从来不是简单的 “撤离”,而是一场从效率到模式的全面革新。那些能够抓住创新机遇、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企业,已经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径,而仍停留在低端代工的企业,终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对于更多传统代工企业而言,昌硕的经历无疑是一次鲜活的提醒,转型的窗口期从不等人,唯有主动求变,加强研发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制造业的新一轮变革中立足。
环球网:《江苏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交流会暨企业家太湖论坛举办,苹果公司深化在华合作》
http://m.toutiao.com/group/7574426603141218826/?upstream_biz=doubao
中国经济网:《抢抓复苏窗口,产业带工厂破 “卷” 迎新机》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502/18/t20250218_39294553.shtml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官网:《2024 年康桥街道经济发展报告》
http://www.pudong.gov.cn/kq/jiedao/kqkq/jjxx/202501/t20250115_301256.html
昆山市政府官网:《立讯精密昆山新基地项目进展》
http://www.ks.gov.cn/ksxw/jrks/202506/t20250620_456891.html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