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可以关注到,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一事关民生的政策,如何理解?一时评价颇多。
在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摩天大楼刷新的同时,那些建于上世纪的老旧住宅区正悄然面临一场深刻的转型。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政策导向,逐渐成为一种既务实又具前瞻性的城市更新路径。这并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一次对城市肌理的精细修复,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质提升,以及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理性回归。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国需改造的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约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而“原拆原建”作为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式,在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已开展试点。
所谓“原拆原建”,是指在原有住宅地块上,通过居民共识与自主更新,拆除老旧建筑并在原址重建新楼。这一模式区别于大拆大建的传统开发,它保留了原有的社区网络与邻里关系,避免了搬迁带来的社会资本流失。居民可选择暂时外迁,待新楼竣工后回迁,既改善了居住条件,又维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
从民生视角看,原拆原建直击老旧小区的安全隐患与功能缺陷。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既有住宅安全性评估报告》,我国城镇住房中房龄超过30年的占比已达35%,其中约15%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安全隐患。
许多建于上世纪的住宅楼已出现结构老化、管线腐蚀、抗震不足等问题,通过重建可彻底消除隐患。同时,新建筑可增设电梯、改善通风采光、优化户型布局,并配套停车位与公共空间,切实提升居住品质。这种“就地升级”避免了保障房申请的长周期与区位错配,让居民以更低成本、更短时间实现居住改善。
在经济层面,原拆原建激活了存量土地的价值再生。通过适度提高容积率与空间利用效率,可在原址容纳更多住户或配套功能,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住房压力。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3年发布的研究显示,采用“原拆原建”模式的城市更新项目,较传统开发方式可降低30%以上的综合成本,同时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约60%。居民可通过分摊建设成本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金平衡;政府则减轻了安置补偿与新区开发的财政负担,形成多赢格局。此外,更新过程带动建筑、建材、设计等产业发展,注入经济活力。
社会治理维度上,这一模式倡导“居民主体、协商共建”的更新机制。从意愿征询、方案制定到资金筹措、工程监督,居民需通过民主协商达成共识,这既是基层自治的实践,也是社区凝聚力的重塑。
以上海市虹口区春阳里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居民自愿、政府引导”的方式,实现了100%自主签约率(来源:上海市住建委2023年工作报告)。政府角色从主导者转为引导者与规范制定者,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标准保障更新过程的公平性与质量。
然而,原拆原建亦面临现实挑战。居民意见统一难、资金筹措压力大、过渡安置方案缺位等问题,均需通过制度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破解。
成都市首创的“更新基金+公积金提取”模式、浙江省试点的“共有产权式更新”等创新举措,为破解资金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某些地区探索的“政府引导、居民自愿、市场参与”模式,通过标准化流程与金融工具支持,为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借鉴。
归根结底,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并非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次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向: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从自上而下的改造到自下而上的共建,从追求规模速度到注重人文关怀与可持续性。它提醒我们,城市更新不仅是楼宇的拔地而起,更是对既有生活脉络的尊重与延续。
在这场静默的城市更新革命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宅变新楼,更是一种城市与人居关系的新范式——让居民成为家园重建的主角,让城市在记忆与未来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或许正是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后,我们所期待的那份精细与温度。
来源:波士财经
内容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