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云海肴,这个一度风靡全国的“云南菜网红鼻祖”,曾被视为中餐出海的成功模板,从北京后海一家小店起步,到在新加坡门店排队排出五十米,年营收一度破十亿。
谁也想不到,如今却因一盘爆炒鸡丁,将130人送进医院,后厨满地蟑螂的画面更令人作呕。
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集体中毒事件,把云海肴推上了风口浪尖,7月2日,新加坡国家法院上,云海肴CEO当庭认罪,两项罪名成立,宣判尚未落定。
为什么曾经的中餐领军者会在海外“塌房”?一个风头无两的品牌,究竟是如何亲手砸掉招牌的?
云海肴从2009年在北京后海开设第一家餐厅,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开设超过200家门店,这家餐饮品牌的扩张速度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起初几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决定进入餐饮行业,创办了一家小而精的云南风味餐厅,初期经营困难,甚至面临亏损和资金压力,但他们没有放弃。
到2010年,那时团队决定改变以往的小众选址策略,把第二家店开到了北京的中关村,此举大获成功,门店迅速吸引了大量食客,云海肴的名字开始在餐饮圈中传开。
品牌特色鲜明,云南菜独具风味,并融合了现代化的烹饪手法,这让它的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云海肴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并开始大规模扩展。
仅仅几年时间,云海肴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就突破了百家,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匹黑马。
2015年,云海肴获得了红杉资本的投资,这为其进一步扩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接下来的几年里,云海肴的门店数量持续增长,涵盖了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多个地区。
到2019年,云海肴已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成功进军东南亚市场,其开店现场一度人潮汹涌,排队50米的场面成为了餐饮界的传奇。
作为云南菜品牌,云海肴的特色依赖大量调味品与生鲜原料的精准配比。
由于新加坡对食品进口有严格规定,许多肉类食材如鸡鸭牛猪无法从中国进口,只能从本地或指定国家采购,而特殊调料、香草、甚至一些特产蔬菜只能定期空运。
高频空运导致的成本居高不下,而供应链波动、报关滞后,也使得食材新鲜度难以保证。
新加坡门店大多由本地团队运作,在食品处理流程、厨房操作标准上,和国内有不小差异。
中餐的复杂流程对操作规范要求极高,一旦培训不到位、监督不及时,就容易出现纰漏,这种不匹配在前期或许还能被消费者热情掩盖,但一旦爆发问题,后果就极其严重。
2024年7月初,这一切终究爆发。
新加坡莱佛士码头一号的办公楼内,字节跳动的新加坡分公司照例为员工提供工作午餐,当天的食物来自两家中式餐厅,其中之一就是云海肴。
午饭看似正常,员工也并未察觉异常,但几个小时后,情况开始失控,午后至傍晚,大量员工陆续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起初只是几人抱怨不适,到了晚上,人数迅速攀升,最终确认为130人受影响,其中将近60人被送往医院救治。
字节跳动第一时间报警,救护车接连赶到现场,办公室临时改成紧急处理区,整个办公大楼陷入了混乱,工作中断、媒体聚焦,社交平台也开始大量传播“集体中毒”的传闻。
新加坡食品局联合卫生部迅速展开调查,最终查明,云海肴提供的一道爆炒鸡丁中,检出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每克含菌量超过20万个,是当地规定上限的2000倍。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容易通过手部污染或不洁储存滋生毒素,常见于处理环节卫生不达标的厨房。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引发严重的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肠胃症状,一旦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云海肴的餐厅后厨环境让人震惊,执法人员在检查时,竟然在厨房的货架下方发现了十几只活跃的蟑螂。
这种脏乱的后厨环境,直接导致了食品的污染,最终成为了员工集体食物中毒的根本原因。
随后,新加坡食品局勒令该门店停业整顿,同时云海肴和另一供应商“莆田”的中央厨房也被要求暂停运营。
其实在2023年,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就曾多次通报云海肴在国内分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摆放不规范、冷藏不合规等。
而今年7月2日,云海肴首席执行官吕志韬在新加坡国家法院代表公司出庭,并当庭认罪,承认违反了《环境公共卫生法》和相关食品条例,案件目前已进入量刑阶段,法院将于7月17日进行宣判。
当品牌开始追求“开一家火一家”,而不是“开一家稳一家”,风险就悄然逼近,一盘炒菜能出问题,那整个品牌的根基又稳不稳?
近年来,中餐出海成为风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中,已有32家中国餐饮品牌在新加坡落地,合计运营超过180家门店。
相比西餐那种以冷藏、加热、预制为主的出餐方式,中餐的食材处理和烹饪工艺更为繁琐,工序多、依赖现场操作,食材对新鲜度要求极高。
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在国内或可靠经验和灵活处理,但在海外面对严苛的监管与本地员工的差异化操作习惯,这种“灵活”反而成了漏洞。
西式餐饮之所以能标准化,是因为食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冷链管理。
中餐则不同,一旦无法在本地就地获得符合标准的新鲜原料,就必须高频空运,而这显著提高了成本。
像云海肴、甬府等品牌就选择定期从国内空运香料、蔬菜等原料,甚至不惜花高价运输萝卜、豆腐,只为还原最真实的风味。
甬府创始人曾透露,为确保品质,他们80%以上食材依赖中国进口,供应链流程需半年以上磨合,每批货物都要经过双重检疫、报关、冷链运输,一旦某一环节延迟,就会影响整个门店的稳定运营。
而且中餐对厨师依赖极高,菜品往往需要多年功底与手艺支持,但海外工作签证紧张,想要从国内派出经验丰富的厨师并不容易。
本地招聘成本高、适应周期长,甚至会出现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而影响出品统一性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周转、快节奏的商业街门店,这种人力结构更难以支撑长期运营。
许多中餐品牌在海外为了吸引当地客户,尝试调整口味、改动菜单,但最终发现,越是“洋气”,越容易丢掉特色。
而保持原汁原味,又容易因文化隔阂、水土不服难以扩圈,行业普遍共识是:适度本地化可以提升服务体验,但菜品本身必须坚守核心风味。
无论是供应链管控、食安标准还是人员配置,最基础的底线就是“守法”,新加坡的监管体制以零容忍著称,一旦食品问题被查实,即便是首次违规也可能被吊销执照、追究法律责任。
有的火锅品牌在海外红极一时,但因冷链断供、门店亏损,短短两年就退出市场;也有茶饮品牌因无法适应国外加盟体系,一夜之间关店大半。
中餐要走得更远,不能只靠情怀与噱头,而是必须扎扎实实补上管理、供应、法务等多个短板,而这一点,正是许多企业出海前容易忽视却最致命的盲区。
在中餐出海这条高速公路上,食品安全是通行证,尊重管理才是导航仪。
南方都市报2025-07-05《病菌超标两千倍,新加坡云海肴CEO认罪新加坡食物中毒案》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