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山河日新,吾辈自强!致敬英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值得一去。”自7月8日以来,每天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这场大展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而这些展品中有5件展品来自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从南京到北京,这5件展品为何被选中,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吴先斌说,为筹备这次主题展览,今年2月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来到馆里挑选借展的文物,他们花了3天的时间几乎把馆里所有的文物都仔细看了一遍,“最后选择了5件展品,可以说都很珍贵,非常稀有。”
1945年8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日本投降矣》版面原件作为“镇馆之宝”,一直放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表达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吴先斌介绍,他在参观时发现这件展品很受观众关注,14年的艰苦抗战,参观者走到这件展品面前,看到“日本投降矣”也能感受到抗战胜利的喜悦。
另一件受关注的展品是报道侵华日军“百人斩”暴行的《东京日日新闻》报纸原件。这张报纸出版于1937年12月13日,那天南京沦陷。报道由位于“紫金山麓”的特派员发布,文中称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名少尉比赛谁先杀满一百名中国人,“比分”是106∶105,并相约延长比赛。吴先斌说:“‘百人斩’暴行的报道报纸原件,是日军侵华暴行的铁证。在展览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盯着这张报纸,甚至还有观众会询问我细节。”
1938年《大美画报》周恩来作为封面人物的期刊也是借展展品之一。“这张周总理的照片比较少见,英姿勃发,可以从周总理炯炯有神的目光中看到抗战的决心与信心。”吴先斌说。
展品中还有1943年4月出版的《拂晓杂志》创刊号,据吴先斌介绍,《拂晓杂志》是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机关刊物,新四军军长陈毅为《拂晓杂志》题写了刊名,并且亲自题词:“领导学习,组织学习,应该是《拂晓杂志》最具体而实际的政治任务”。
另外还有195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张《把使用细菌武器者作为战犯归案法办》招贴画,画背后讲述的是“伯力审判”的故事,吴先斌说这个审判非常重要,主要是由苏联政府对日本关东军在战争期间实施的细菌战罪行进行审判,对象也包括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老兵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胜利的见证。吴先斌表示,博物馆还提供了7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记录,是吴先斌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花费十几年时间,与时间赛跑,在全国各地采访抗战老兵的一部分成果。前不久,馆内采访的抗战老兵苏国章视频经新华社发布,再次引发无数网友动容。吴先斌说:“我们博物馆从2012年就开始做老兵口述,现在已经寻访了1700多位老兵了。我们希望老兵口述史除了在我们自己博物馆传播之外,能够有更多媒体来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