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有目共睹,连美国都不得不依赖中国的进口稀土,不过,美国有议员公开表态,若中国不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将推动立法限制中国民航航班落地美国。
这番将战略资源与民用航权强行捆绑的言论,将中美之间的博弈推向新的焦点。
要知道,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军工装备都离不开它,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早已是公开的事实。
不过,让美议员,中国就在金融市场亮出了一记沉稳的反击,减持 257 亿美元美债,持仓量跌至近 15 年来的低位。
提及稀土,就绕不开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全球影响力。长期以来,中国不仅是稀土产量大国,更在冶炼、提纯等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全球多数国家的高端制造业,都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产品。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尤其是军工领域急需的中重稀土,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
这种深度依赖,本应促使美国加快自身产业链建设,可部分政客却选择了“走捷径”—— 用航权施压。
美国议员提出的“不给稀土就限航权”,本质上是将民用领域当作博弈筹码。中国民航业与美国市场联系紧密,每年有大量旅客和货运需求通过中美航线流转,一旦航班落地受限,不仅会影响普通民众出行,还会波及跨境贸易。
其实,若这个提案真的落地,美国机场的客流量,相关旅游、物流产业也会受到冲击。可即便如此,美国部分政客仍执意推动,背后的焦虑可见一斑。
中国此前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已让美国不少企业陷入供应链紧张,汽车制造商因缺少稀土无法生产电机,军工企业的部分项目也被迫延缓。
而美国的这种施压,并不是第一次。此前在科技、贸易等领域,就多次用类似“捆绑”手段试图迫使中国让步,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次将稀土与航权挂钩,看似精准打击,实则暴露了其战略储备的短板,多年来依赖中国稀土,自身产业链建设滞后,如今遇到问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转嫁压力。
这种单边施压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更违背了全球产业链协作的基本逻辑。
那么,面对这样的“捆绑牌”,中国又会如何回应?是选择激烈对抗,还是另有策略?
就在美国议员的言论引发热议时,美国财政部公布的 2025 年 7 月数据给出了答案,中国当月减持 257 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近 15 年来的新低。
这一动作,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常规调整,实则是对美国施压的理性回应,更体现了中国长期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战略考量。
事实上,中国减持美债并不是临时起意。
从 2022 年开始,中国就逐步降低对美债的依赖,同时通过增持黄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方式,丰富外汇储备的“篮子”。
据公开报道,2025 年上半年,中国央行连续多月增持黄金,官方黄金储备规模稳步上升;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结算比例也持续提高,这些动作都在为应对国际金融波动筑牢防线。
这次减持美债,不过是这一长期战略的延续,却精准回应了美国的施压,你用航权和稀土捆绑施压,我用金融储备调整展现底气,不卑不亢,张弛有度。
除了金融领域的回应,中国在贸易层面的布局也早已显现韧性。
近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多元化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比如说农产品进口,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转而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让中国在面对外部施压时,有了更多回旋余地。
美国或许没意识到,如今的博弈早已不是“你施压我让步”的单向模式。
中国的回应,既没有突破“斗而不破”的底线,又清晰传递了“不会被随意拿捏”的态度。
减持美债不是为了制造市场恐慌,而是为了维护自身金融安全;拓展多元市场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实现更稳定的发展。
不过,面对中国的回击,美国定然也会在之后做出反应,具体会是什么反应,还有待观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理性对话、互利合作,才是解决分歧的唯一正道。
参考资料:
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规模创下2009年来新低
2025-09-19 07:33·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