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越用越卡、新能源汽车芯片依赖进口、量子计算机卡壳在制造环节…这些年,“芯片卡脖子”像根刺扎在国人心里。
但2025年的一则消息打破了沉寂,国光量超推出1纳米离子束刻蚀机,中微半导体实现0.02纳米精度突破,两款设备全自主研发、零外部依赖。
这把能在原子上“雕花”的“刻刀”,改写了高端设备的全球格局,它究竟如何破解行业困局?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国光量子的刻蚀机
2025年上海Semicon大会上,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的宣告让全球同行侧目。
其自主研发的PrimoTwin-Star®刻蚀机精度突破0.2埃(0.02纳米),相当于在米粒上刻10亿个字仍清晰可辨。
不仅如此,这台设备在200片硅片测试中,不同材料刻蚀速度差异仅每分钟1埃左右,稳定性达到百万片晶圆均匀加工标准。
几乎同时,国光量超发布4英寸1纳米离子束刻蚀机,专门适配量子芯片的复杂结构加工。
PrimoTwin-Star®刻蚀机
这款设备通过高能离子束精准去除材料,能满足量子芯片对“微小尺寸+复杂结构”的严苛要求,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要知道,眼下国际主流刻蚀机还停留在2纳米级别,且还在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而中微设备性能较其提升百倍,更独创双反应台协同技术,体积缩小的同时产能提升。
这不是简单的参数超越,而是中国在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首次实现“领跑”。
刻蚀机
刻蚀机的重要性,早被行业用真金白银验证过。
2025年1月,嘉义强震导致台积电南科厂区6万片晶圆报废,损失超9150万美元,核心原因就是震后刻蚀机移位,无法保证加工精度。
对芯片制造而言,刻蚀机就像“精密雕刻刀”,光刻机画好的图案,最终要靠它刻在硅片上,精度差一丝就全盘皆输。
国内企业曾为此吃尽苦头,中芯国际2023年财报显示,28纳米及以上工艺占营收超90%,14纳米以下产线因设备限制推进缓慢,7纳米级工艺只能依赖多次曝光技术勉强试水。
中芯国际
2023年某企业用两次曝光技术做7纳米芯片,初期成品率仅5%,大半年优化后才达20%,而量产要求至少80%以上。
这背后是残酷的“平方陷阱”,一次工艺成品率90%,两次就只剩81%,若初始成品率10%,两次后仅1%,过去没有高精度刻蚀机,国内企业要么放弃先进制程,要么承受巨额亏损。
刻蚀机的短板,让中国芯片在先进制程上至少多走了十年弯路。
刻蚀机
就在行业为设备短板焦头烂额时,国产刻蚀机的技术爆发正悄然改写格局,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既能破解传统芯片的老难题,又能啃下量子芯片的硬骨头。
传统芯片领域,中微的双反应台技术堪称“降本神器”,刻蚀机核心是反应腔室的气体均匀性控制,中微团队在上海牛顿路实验室熬了三年攻克此关,最终实现氧化硅、氮化硅等多材料兼容加工。
如今这台设备已打入台积电、中芯国际的5纳米产线,截至2025年6月,累计装机突破3300个,远超单反应台机型。
中微发布第一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
量子芯片领域,国光量超的设备精准踩中需求痛点,量子芯片的微观结构比传统芯片复杂十倍,本源量子的专利显示,刻蚀精度直接决定量子比特稳定性。
国光量超的设备集成独特离子源结构、高精度束流控制和自动化监测功能,能把刻蚀误差控制在亚纳米级,刚好匹配量子芯片的制造要求。
如今其设备100%国产化,甚至连碳化硅石墨基座这种曾被卡脖子的部件,都通过联合本土企业实现替代。
从核心技术到零部件,这把“刻刀”真正实现了“自己说了算”。
中微的刻蚀机
技术突破的价值,最终要靠产业数据说话。
中芯国际宁波基地透露,采用中微刻蚀机后,5纳米试验线良率从60%提升至92%,直接达到量产标准。
华为海思也迅速启动基于该设备的2纳米芯片设计验证,这意味着国产高端芯片距离规模化落地又近了一步。
对量子芯片产业而言,国光量超的设备能缩短生产周期30%以上,还能降低制造成本,为大规模量产扫清障碍。
华为海思
对芯片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过去“造一片亏一片”的日子正在结束。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2025年以来,中微公司股价上涨36.73%,总市值逼近2000亿元,北方华创股价上涨13.56%,市值突破3300亿元。
资金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国产刻蚀机技术突破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的信心,这些看得见的利好,正印证着刻蚀机突破的产业价值。
中微公司
刻蚀机的突破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全面突围的起点。
在传统芯片领域,中微已开始研发14A制程刻蚀设备,目标对标英特尔、三星的下一代工艺,在量子芯片领域,国光量超正与本源量子合作,优化设备与量子比特的适配性。
其他“卡脖子”环节也在加速突破,拓荆科技的LPCVD薄膜设备收到4.76亿元订单,盛美上海的清洗设备打入长江存储产线,华海清科的抛光设备实现技术赶超。
中国半导体
这些突破相互呼应,正在编织一张自主可控的半导体设备网络。
对普通人而言,这些技术进步终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便利,国产高端手机用上纯自主芯片,新能源汽车不再担心芯片断供,量子计算机加速药物研发让治病更精准。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产业链到生活端,刻蚀机的突破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正在激起层层涟漪。
中国制造
从被海外技术封锁到推出1纳米刻蚀机,中国芯片设备的突围之路走了十几年。
中微团队在实验室里熬出的技术突破,国光量超在量子领域啃下的硬骨头,不仅造出了一把“原子级雕刻刀”,更刻画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轨迹。
这把刻刀刻破的不仅是技术垄断的壁垒,更是“中国造不出高端设备”的偏见。
它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主研发才能掌握命运。
刻蚀机的突破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设备企业崛起、更多技术节点突破,中国终将从“芯片大国”成长为“芯片强国”。
信息来源:攻克我国量子计算芯片生产难题!国光量超推出1nm离子束刻蚀机
快科技 2025-07-17
信源截图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