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初秋的沁县,项目工地上机械轰鸣,征拆现场干群同心,环城绿廊草木葱茏……这座位于浊漳河畔的小城,正以“城市更新”为关键词,奏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奋进乐章。今年以来,沁县锚定“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坚持“先主后次、先公后私、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先地下后地上”原则,以规划为纲、项目为要、保障为基,39个城市更新项目次第开花,40.6亿元总投资持续注入,一幅“宜居、韧性、智慧”的新城画卷正徐徐展开。
统筹规划:擘画“一轴一环三横三纵”空间蓝图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沁县立足自然禀赋与发展实际,精心勾勒“一轴一环、三横三纵”城市发展总体框架,为城市更新定标定向。
县委书记司慧军,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俊杰深入漳源路、曲苑路等街道,实地调研城市更新工作。强调,要科学规划、提速攻坚,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切实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人居环境。
“一轴”沿浊漳河西源铺展,打造滨水活力轴带。漫步浊漳河西源梁家湾至栋村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正紧张施工,7600米护岸、11300米滩槽整治将让这条母亲河焕发新颜;已完工的城南生态修复治理项目,7万余平方米生态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6.5万群众直接受益,正是“滨水活力轴”的生动实践。
“一环”由高铁连接线、沁州路、长江街、208国道构成城市交通环路,串联起城乡发展脉络。如今,城南路网连接项目已完成可研批复,三条总长1.899公里的市政道路将打通城南新区交通脉络;友谊街道路老旧管网改造提升项目正在编制可研,3.6公里路段的排水渠与管网改造,将让这条“横向动脉”更畅通。
“三横三纵”则构建起城市交通主骨架。环湖路(西湖东堤)改造项目已开工,20米标准段、青石坐台、万寿菊与风信子组成的花带,将让这条纵向通道成为“风景走廊”;总投资1.8亿元的7座跨河桥正在立项,“山之魂”“沁水涟漪”等设计融入沁县文化元素,建成后将串联起迎春河、浊漳西源绿道,形成“两带五环”生态交通网。
“规划不是纸上蓝图,而是项目落地的‘导航图’。”分管副县长、工作专班组长冯宇表示,从管网改造到生态修复,从安置小区到公共服务设施,所有项目都严格遵循规划布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项目攻坚:39个项目分批次推进 民生福祉节节攀升
走进沁县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扩容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着铺设二级管网。这个总投资2亿元的项目,7月开工以来进展迅速,截至8月17日,一网已安装7公里,年内将新建18座换热站,新增5404户供暖用户。“冬天家里温度能再高几度,再也不用穿棉袄看电视了。”良基村张大爷充满期待。
在城市更新的“项目清单”上,这样的民生项目比比皆是。39个项目划分为管网设施、交通设施、功能提升、安置小区建设和生态治理五大类,分两批推进。其中第一批16个项目已启动,2个完工,2个加速推进,12个正在完善前期手续;第二批23个项目也已进入筹备阶段。
管网设施领域,总投资1.1亿元的县城燃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将新建27公里次高压燃气管道、45公里中压埋地燃气管道、3公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次高压埋地燃气管道和5公里中压埋地燃气管道、400项新建智能物联设备,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家庭和企业;投资2.6亿元的城镇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及错接混接改造工程,涉及88条道路、147处老旧小区,20个月工期后,“污水横流”将成为历史。
功能提升方面,城乡环卫收运处一体化项目计划9月开工,20座乡村垃圾转运站、18辆纯电动环卫车、智慧管理系统将为城乡“美容”;6个“沁州驿站”即将开建,不仅提供如厕、充电等便民服务,还融入沁州黄小米文化、南涅水石刻等元素,让公共服务更有“文化味”。
安置小区建设同样亮点纷呈。城北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计划9月启动,8栋8层住宅楼将为221户家庭提供95至155平方米的宜居空间;南大库老旧厂区更新改造项目投资6亿元,将建成20万平方米商业住宅小区,让老厂区焕发新活力。
生态治理项目中,环城绿廊绿道绿带建设已部分完工,铜鞮路的造型油松、沁州北路的西府海棠、南高速口的野花组合,让城市“推窗见绿”;总投资2.06亿元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将通过南湖生态修复、溢流排口整治等工程,让“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保障护航:多方合力破难题 跑出建设“加速度”
“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保障。”沁县住建局局长张俊峰坦言,城市更新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凝聚多方合力。
组织保障上,沁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坚持每日调度推进。小到一个项目的文勘手续,大到融资方案制定,每天都有专班跟踪协调,问题不过夜。县政府还与山西建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项目建设引入“专业力量”。
征拆攻坚是项目落地的“先手棋”。沁县划分老旧片区、街区、厂区、小区4类15个片区,由9名处级干部带队,23个工作组141名干部下沉一线。目前,536户涉征户中451户签订协议,375户腾空,253户拆除;23家公建单位已拆除13家,为项目建设腾出了空间。
资金保障是关键。市财政局下达2025年新增政府一般债券限额1亿元,为项目“输血”;沁县组建山西沁州产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政府资源、资产、资金、资本,为城市更新提供市场化资金支持。
城市治理同步发力。“洁净县城 志愿同行”行动、文明交通专项整治等持续开展,累计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500余起,规范坐商出店700余处,引导1500余个流动摊贩入市经营,拆除违规广告牌201处,让城市更新不仅“建得好”,更“管得好”。
从浊漳河畔的生态修复到街头巷尾的管网改造,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环城绿廊的延伸,沁县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正一步一个脚印把新型城镇化的蓝图变为现实。这座千年古县,正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井娇、旭豪)
编辑:贾霄星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