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中国饭,诋毁中国文化,700万网红遭央视打码,人设彻底崩塌

为保障信息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本文严格遵循官方信源的原则筛选和引用资料:所有数据及事件均来自官方或权威信源,确保内容真实可追溯。内容保持中立,读者可通过文末信息来源列表进一步查证!

2025年4月5日,央视对网红李美越的“马赛克处理”。

这是近年来首个因文化争议,而被官方“技术封杀”的700万级网红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曾几何时,李美越还以“中越文化桥梁”自居,穿着东北大花袄刷屏全网,吸引海量粉丝,晋升成文化输出的当红代表。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直播口误、翻译歧义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造假”“私德负面”消息,会让这个自诩“跨文化交流先锋”的人设顷刻间崩塌。

一、直播争议全梳理

一场直播如何成为导火索?

这个问题,许多关注李美越的人最近都在追问。事件的开始,在2025年4月1日那场备受瞩目的跨国直播里。

李美越原本以“中越混血”身份担当“翻译官”,陪同来自美国的博主“甲亢哥”在北京四处探店、与粉丝互动。

本来是个挺好的文化交流机会,但没想到,他在翻译过程中多次使用具有轻佻含义的英语单词“chick”,对中国女性做出不当指代。

第一个错误:贬低中国女性

不少网友质疑,这个词用于普通场合没问题,但当甲亢哥用中文关切地表示对女性朋友的尊重时,李美越却故意用“chick”去翻译,这就让许多人感觉到了刻意调侃。

直播时,甲亢哥当场疑惑地反驳,说别用这种说法。

网友们也纷纷弹幕表示抵触:“你在挑拨什么?”

于是,剪辑片段被疯转,话题标签“李美越翻译翻车”跑上了微博热搜。

第二个错误:侮辱粉丝与挑衅从业者

在后续的直播过程中,一些粉丝在直播间起哄,想跟甲亢哥互动。

李美越却嘲讽:“跟动物乱叫似的,有话好好说。”

同时,他对理发师介绍脏辫时的惊讶也加油添醋,硬是曲解成对外国头发“脏”的嫌弃,让理发师倍感委屈。一连串操作,让很多人指责他在挑拨中外关系。事后他辩解说自己是开玩笑,并无歧视之意,可为时已晚。

第三个矛盾:争议手势与道歉敷衍

4月1日直播翻车后,李美越火速于4月1日晚发布道歉视频,却被网友发现他的手势在越南文化中象征“失败者”或“不怀好意”。

这是一个倒八字似的手势,通常含贬义。

如此敷衍再添火上浇油,使得不少本来观望的网友也倒向声讨阵营。

最终,央视在4月5日的《新闻周刊》栏目中,对他的视频镜头进行了打码处理。

直播翻车带来的“后果链”十分迅猛:

央视的技术性封杀一出,媒体和网友都开始深挖他的背景,10天之内,李美越掉粉40万,同时他的商业合作也面临分崩离析。

某家饮料品牌与他当场解除了合约,广告报价从原本的60秒视频45万元,直接腰斩到20万元,依然无人敢接。

可以说,“直播门”这把火点燃后,一路燎原,不仅烧掉了他让人艳羡的人气和收入,还直接把他推向了全网声讨的风口浪尖。

二、网红人设,还是造假的?

最初,李美越的走红路径相当独特。

他一直以来自我包装为“中美混血”,并且将“用东北大花袄征服世界”当作宣传卖点。

看似幽默接地气,却在近几年的短视频浪潮中聚拢到700多万粉丝,光是一个东北话配音就刷爆了网络。

当这场直播争议被无限放大后,网友们发现,他所谓的“中美混血”似乎另有隐情。

据多方信息显示,李美越的父母其实都与越南血统紧密相连,且他仅有1/4的美国血统,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的“中美混血”。

极具营销价值的“中美混血”人设,被拆穿后显得格外讽刺。

一些老粉直呼:“原来我们追的‘桥梁’,从一开始就是建在不实之上。

如果说直播翻车是他人设崩塌的导火索,那么身份造假就是往他的形象墙上狠狠砸下的第一块砖。

很快,网友扒出了他2022年隔离期间的种种劣迹。

他疑似隔离不久就抛妻弃子,还被曝同时和三名女性有染。

更荒谬的是,其前妻公开指控,他对家庭极度冷漠,长期精神暴力,离婚以后还拖欠房贷不还。

所谓的“跨国正能量先行者”的光环,瞬间黯淡无光。

其实,这并非网红圈首次爆出重大丑闻。

此前有雪梨偷税、秀才封号等案例,都在警示大家:当网红把“人设”当作商品,把“人气”当作生意,一旦翻车,反噬速度会相当可怕。

平台追求流量,往往会忽视对真实性的审查,甚至有意鼓励带有“爱国”“跨文化”标签的网红迅速走红。

长久以来,我们的流量机制是否在纵容这些投机者?

三、官方态度:文化诋毁的零容忍

当众多网友还在纷纷表达对李美越的愤慨时,央视打码的举动等于给了公众一个明确信号:在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当下,诋毁与不尊重的行为,必将被官方层面所抵制

早在去年底颁布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明确提出:主播不得利用文化差异展开误导性宣传,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再结合近期“清朗2025专项行动”里对跨文化传播乱象的整治方向,李美越的新鲜案例尤其显眼。

他的言行正好触及了政策高压线,故而迅速成为反面教材。

根据《民法典》“新闻报道必要性”的相关条款,央视可以在新闻报道中,针对负面人物或者带来争议的画面进行技术处理,以降低对观众的影响或公众形象的混淆。

这种打码不算侵犯肖像权,更多是出于舆论导向和价值观把握的需要。

就像当年柯震东吸毒事件被打码时,司法层面关注的是公众导向;而这一次,则是把重点放在文化底线的守护上。

参考资料:

1.新动察:封杀李美越!

2. 扬子晚报:文化杂谈 | 当“整活”越过文化底线,36万粉丝用取关投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央视   中美   翻车   甲亢   手势   中国   粉丝   事件   网友   官方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