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50年的广州,空气里还带着战后重建的烟尘味道。
一位名叫曾雪明的助产士,坐在自家小院里,翻开刚送来的《文汇报》。
突然,报纸上一张黑白照片跃入眼帘:那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面容。
她瞬间愣住了,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低声呢喃:“李瑞(胡志明化名)……我的丈夫。”那一刻,尘封二十多年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
胡志明,被称为越南的国父,在中国的革命岁月里,曾与她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姻。
越南前国家主席胡志明在中国的两个妻子,为何其中有人为他终身不嫁?
今天就带大家穿越历史,仔细扒一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4年的广州,是一座被革命热情点燃的城市,孙中山的北伐正在酝酿,共产主义思想如春风吹遍南粤。
胡志明,化名李瑞,以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身份来到这里。
那年他34岁,瘦削的身影里藏着对越南独立的不灭信念。
他精通法语、俄语、汉语,谈吐间既有书卷气,又带着一股闯劲。
在广州的街头巷尾,他穿梭于革命集会,眼神坚定,嘴角常挂着温和的笑。
胡志明不只是个“外国人”。
在广州,他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为越南培养了一批批革命火种。
年轻时的胡志明
他常和中国的同志们促膝长谈,从邓颖超到蔡畅,都被他的真诚打动。
他会用流利的汉语聊起越南的椰林稻田,也会讲到殖民压迫下的苦难,语气平静却有力。
广州的革命圈子里,很快传开了这位“李瑞”的名字,一个既有才华又接地气的越南人。
那时的胡志明,还没有成为“国父”的光环。
和当时的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桌上摊着地图和书,床头放着几件洗得发白的衬衫。
胡志明喜欢在傍晚沿着珠江散步,思考越南的未来,有时他会停下来,看街边卖糖水的老婆婆忙碌的身影,眼神里透出一丝柔软。
这样的胡志明,既是革命的斗士,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就在这革命的热土上,胡志明遇到了曾雪明,1905年出生的曾雪明,是个地道的广州客家姑娘。
她的父亲曾在美国经商,家里条件不错,从小让她读了书,学了医。
1925年,她刚从广州保生助产学校毕业,成了一名助产士,那年她20岁,眉眼清秀,气质高雅出众。
曾雪明常穿一身素色旗袍,扎着简单的发髻,出现在广州的妇女运动演习所,帮着宣传女权和革命思想。
1925年的一场集会,成了两人命运的交点。
那天,曾雪明在演习所的楼梯口整理宣传单,不小心撞上了一个男人。
抬头一看,竟是个瘦高的越南人,穿着朴素的灰色长衫,眼神温和却深邃。
此人正是胡志明。
从那天起,两人开始熟络起来,胡志明常借着集会的机会找曾雪明聊天,谈革命,谈理想,也聊些广州的市井小事。
曾雪明发现,这个叫李瑞的男人虽然年纪比她大15岁,但谈吐风趣,脑子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她喜欢听他讲越南的渔村故事,也会被他分析国际形势时的严肃神情感染。
胡志明则被曾雪明的热情和坚韧打动,她不仅是个温柔的助产士,更是个敢为理想奔走的女子。
蔡畅和邓颖超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还经常半开玩笑地撮合两人,胡志明笑而不语,但心里早已泛起涟漪。
曾雪明的家人一开始有点犹豫,毕竟胡志明是个“外乡人”,还比她大这么多。
可她的二哥曾锦湘跟胡志明聊了一次后,就觉得这人靠谱,有大志向,之后家里的反对渐渐淡了。
1926年10月18日,广州太平馆餐厅里,胡志明和曾雪明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几桌革命同志的祝福。
婚后,两人的日子短暂却甜蜜。
胡志明忙着革命工作,晚上回家时,两人才有机会见面,她们会聊当天的见闻,偶尔也会憧憬未来的安稳生活。
曾雪明学会了几句越南话,胡志明则爱上了广州的叉烧包,那一刻,革命的硝烟仿佛远去,只剩彼此的温暖。
幸福总是短暂的,1927年,广州的空气骤然紧张。
蒋介石的清洗行动让革命者人人自危,胡志明接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随苏联顾问团撤离中国,前往莫斯科等地继续工作。
带着妻子远行是不可能的,革命的路途凶险,广州的局势也容不得半点拖延。
离别前的那晚,胡志明拉着曾雪明的手,曾雪明强忍泪水,点点头,递给他一条自己绣的手帕,胡志明紧紧握住那条手帕,眼神里满是不舍。
他知道,革命的使命压在肩头,他无法停下脚步。
胡志明走后,曾雪明回到了母亲身边,在顺德继续做助产士。
她每天忙碌着接生,夜深人静时,才会翻出胡志明的信物,她小心翼翼地擦拭,想象着他在远方的模样。
胡志明的信却迟迟未到。
后来她才知道,那些信要么被法国情报机关截获,要么在动荡中遗失。
曾雪明没有埋怨,只是默默等着,相信他会兑现承诺。
1929年,曾雪明听说胡志明化名在香港活动,激动得连夜赶去。
她托人打听,四处奔走,却始终没能见到他。
1931年,她又听说他在香港被捕,甚至冒险去法庭旁听,只为看他一眼。
那天,她远远地看见胡志明被押上法庭,依然是那副瘦削却坚定的模样。
她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却只能在人群中默默离开。
后来,香港当局宣布胡志明“已死”,曾雪明信以为真,回到广州后整夜失眠,泪水打湿了枕头。
然而到这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胡志明的中国岁月里,除了曾雪明,还有一个名字偶尔被提及,此人便是阮氏明开。
她是个越南女子,可能在胡志明的革命活动中与他相识。
关于她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她或许在1950年代与胡志明有过联系。
越南的历史书里,她的故事被一笔带过,但从只言片语中,能感受到胡志明对同志的深厚情谊。
阮氏明开可能是胡志明在越南革命圈子里的伙伴。
她或许帮他传递过消息,或许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和他一起围着火堆讨论越南的未来。
胡志明对这样的同志总是关怀备至,他会记得每个人的生日,会在物资匮乏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别人。
阮氏明开的故事,就像一抹淡淡的暖色,点缀着胡志明革命生涯的艰苦岁月。
从越南的视角,阮氏明开的存在提醒我们,胡志明不仅是领袖,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的温暖不仅给了曾雪明,也洒向了无数并肩作战的同志。
这些微小的故事,拼凑出胡志明人性化的一面,让我们更亲近这位“国父”。
一直到1950年,报纸上的照片让曾雪明知道了真相,原来胡志明不仅活着,还成了越南的主席。
她欣喜若狂,提笔写了信,寄给越南大使馆,寄给邓颖超,甚至直接寄到河内。
在信里,她没有半句埋怨,只是写下对他的思念和祝福,可这些信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曾雪明没有气馁,她觉得自己已经等了二十多年,再等下去也没什么。
广州的生活平静而单调,曾雪明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医院和产妇家之间。
她的同事总劝她再找个人家,可她只是笑笑,摇摇头。
而胡志明那边,其实也未曾忘记。
档案里提到,他曾托人打听曾雪明的下落,可战乱和政治的壁垒让一切成了泡影。
他在河内的办公室里,偶尔会凝视窗外,眼神里藏着几分落寞。
胡志明终身未再婚,或许是对曾雪明的无声承诺,他把对她的思念,化作了对越南人民更深的奉献。
1969年,胡志明去世的消息传来,也许曾雪明会在广州的家里通过报纸得知此事,这段感情从此成了终身的遗憾。
1991年,曾雪明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一生未嫁的她,用行动诉说了一段无人知晓的深情。
胡志明在中国的婚姻往事,像一首未完的诗,温柔而悠长,曾雪明的守望,阮氏明开的友情,勾勒出这位越南“国父”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个会被爱情触动、会被思念牵绊的普通人。
他的故事,串起了中越革命的友谊,也让我们看到,革命的火焰里,也能开出柔软的花。
在越南,我们敬仰胡志明的无私与伟大,也为他与曾雪明的故事动容。
这段跨越国界的情缘,提醒我们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更懂得,爱与信念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
或许,胡志明曾在河内的某个黄昏,抬头望向广州的方向,心里默念着曾雪明的名字。
而她,也在广州的小院里,守着那份不变的等待,直到生命的尽头。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胡志明与中国爱人抱憾终生的情缘
胡志明和他的中国夫人曾雪明——作者曾任驻捷克、苏联、黎巴嫩、利比里亚大使馆一秘、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等,中国作协会员,外交笔会、本刊顾问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