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新疆后,王震从牢中请出一位囚犯,任命他为总指挥

1949年的乌鲁木齐街头,寒风卷着黄沙抽打行人脸颊。裹着破棉袄的百姓在集市前排起长队,争抢的货物竟是干硬的马粪饼——这是他们过冬的唯一燃料。

彼时的新疆虽已解放,但经济濒临崩溃,工业近乎空白,连一颗螺丝钉都无法生产。

更致命的是,缺乏煤炭的百姓在零下30度的寒冬中濒临绝境。

刚刚率部进驻的王震将军蹲在集市角落,捏碎一块马粪饼,面色铁青:“解放了,却让人民烧粪取暖,这是我们的耻辱!”

一、破局之困:从战场到煤田

当王震主动请缨挺进新疆时,他面对的是一道比打仗更难的考题。全疆仅有的十几座小工厂设备陈旧,轻重工业比例悬殊至96:4,所谓“工业”不过是手工作坊。战士们啃着冻硬的窝头,用刺刀凿开冰河取水,而更棘手的却是能源危机。勘探队翻遍乌鲁木齐周边,始终找不到可靠煤源。王震在军事会议上拍案而起:“没有煤,机器转不动,百姓要冻死,建设新疆就是空话!”

转机来自一通北京长途。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电话中直言:“新疆有煤,缺的是懂煤的人。”他推荐的学生王恒升,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是国际知名的煤矿专家,却因“里通外国”的罪名被关押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死囚牢中。参谋们力劝将军避嫌,王震反手披上大衣:“今天我就去会会这个‘死囚’!”

二、监狱中的对话:信任与托付

阴暗的牢房里,戴着脚镣的王恒升面对将军的来访,只冷冷反问:“囚犯的话,谁敢信?”王震却递过一包香烟,单刀直入:“你有罪无罪,中央定夺。但现在新疆百姓需要煤——你肯不肯帮?”见对方沉默,他加了一句石破天惊的承诺:“只要找到煤矿,我当副手,你当总指挥!”

这份信任背后是王震的缜密调查。他调阅案卷发现,所谓“通敌”实为王恒升抗战期间营救三名共产党员的义举;而拒绝美国石油公司高薪、执意归国的经历,更印证其赤子之心。

三天后,王震手持平反文件再赴监狱,亲手砸开镣铐:“王恒升同志,委屈你了!六道湾开矿的重担,现在交给你了!”

三、十字镐刨出的奇迹

1949年12月,六道湾荒滩上出现奇景:五千名解放军战士与地质专家混编成队,在冻土上展开大会战。没有机械,铁锹十字镐是唯一工具;缺乏经验,王恒升亲自示范打眼放炮。王震白天拉爬犁运石料,晚上蹲在篝火旁学地质教材。老矿工回忆:“王将军手掌磨得全是血泡,还笑着比赛谁运的石头多。”

勘探过程险象环生。一次井下突遇塌方,王恒升推开战士,用身体抵住松动的坑木指挥撤离。脱险后王震红着眼吼他:“你要死了,新疆的煤田谁来画图!”专家却指着手绘的地质剖面图激动不已:“将军你看!这煤层厚过八丈,全是优质焦煤啊!”

四、星火燎原:从矿井到工业火种

1951年7月,六道湾煤矿日产突破200吨。当第一车乌亮的煤炭运进乌鲁木齐,百姓围着卡车抚摸欢呼,老人抓起煤块老泪纵横:“这辈子终于不用烧马粪了!”这座用铁锹刨出的煤矿,后来成为新疆首个现代化立井,支撑起红雁池电厂、八一钢铁厂等第一批骨干企业,更开创了新疆工业史的多个第一:首条煤矿铁路、首套综合采煤机、首个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

而王恒升的传奇仍在延续。他在煤矿投产后主动请缨组建新疆地质训练班,培养出首批少数民族地质队员。曾亲历六道湾会战的维吾尔族工程师艾买提·玉素甫感慨:“王震将军敢用囚徒,王总工不记冤屈,他们教会我们——建设新中国,英雄不问出处!”

尾声:镌刻在天山的答案

1993年,王震将军的骨灰撒向巍峨天山。而在六道湾煤矿旧址旁,一座纪念碑静静矗立,铭刻着1949年那个寒冬的选择:当信任刺穿偏见,当才能冲破牢笼,戈壁滩上燃烧的不仅是乌金之火,更是一个民族自我更生的勇气。如今的新疆已成为国家能源基地,但六道湾第一锹冻土的裂响,始终回荡在历史深处——那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最滚烫的注脚。

【参考资料】
《王震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新疆人民出版社)
《中国煤炭工业志·新疆卷》(煤炭工业出版社)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事业》(地质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总指挥   新疆   囚犯   王震   地质   煤矿   将军   乌鲁木齐   百姓   工业   天山   冻土   煤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