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偶然翻看杂志,才发现失踪30多年的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

2025年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消息的传播可能只需要几秒钟。

但在几十年前,一封信、一份电报、甚至是一本杂志,可能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唯一桥梁。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曾慎其的母亲,1987年,她已是94岁高龄,居住在广东海丰的老家。

三十年来,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她的三儿子自从1957年元旦回家探亲后,便如人间蒸发一般,杳无音信。

没有一通电话,没有一封亲笔信,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神秘信箱地址,成了全家人唯一的念想。

周围的邻居和一些亲戚,早已议论纷纷。

有人说黄旭华成了“白眼狼”,忘了本;有人说他是“不孝子”,连父亲病故、兄长去世都不曾回家奔丧。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曾慎其的心上,但这位出身医生世家、知书达理的母亲,始终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有天大的苦衷。

她对外人说:“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一定在做着了不起的事情。

这份漫长的等待,终于在1987年的某一天迎来了转机。

曾慎其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上海出版的《文汇月刊》。

她戴上老花镜,颤抖着双手翻开,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映入眼帘。

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传奇经历,为了国家最高机密,他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奉献。

出于保密需要,文章通篇没有提及这位总设计师的名字,只称他为“黄总设计师”。

曾慎其的心跳开始加速,她一字一句地读下去,当读到文中描述这位总设计师的夫人名叫“李世英”时,这位94岁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李世英,正是她三儿媳的名字!

原来,那个被亲人们误解了三十年的“不孝子”,并非无情,而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

他不是消失了,而是“深潜”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为新中国铸造守护海疆的“钢铁蛟龙”。

这个“人间蒸发”的儿子,就是黄旭华。

1958年,34岁的他接到一纸绝密调令,从上海奔赴北京,参与代号“09工程”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任务。

那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而苏联专家的撤离让整个工程雪上加霜。

黄旭华和最初的29名工程师团队,面临的是无援助、无资料、无专业人才的“五无”困境。

他们能依靠什么?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

为了对核潜艇的内部结构有个初步认知,黄旭华和同事们买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反复拆解、研究。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数以万计的关键数据,全靠一把“前进”牌算盘和计算尺,没日没夜地计算出来。

为确保万无一失,所有数据都由三组人独立计算,结果必须完全一致才算通过。

为了精准控制潜艇的重量和重心,黄旭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所有上艇的设备和材料,哪怕是一根电缆、一块边角料,都必须过秤记录,毫厘不差。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背后是对国家和战友生命的极致负责。

当真相通过那本薄薄的杂志大白于天下时,母亲曾慎其没有一句责备。

她把所有子女叫到身边,用颤抖但坚定的声音说:“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黄旭华后来回忆说,当他听到母亲的这句话时,感觉压在心头三十年的万钧重担瞬间卸下,他忍不住哭了。

他终于得到了家人,尤其是母亲的理解。

这句“要理解,要谅解”,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超越个人情感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人身体力行的信仰。

黄旭华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残酷”,它意味着对家庭责任的巨大亏欠。

他错过了父亲的葬礼,错过了与兄弟的手足之情,甚至让自己的妻女常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

然而,将这种选择简单地定义为“自私”或“伟大”,都显得过于片面。

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发生激烈碰撞时的艰难抉择。

在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民族尊严亟待捍卫的时刻,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置于国家命运之后。

身份公开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中国核潜艇迎来了一项风险极高的挑战——极限深潜试验。

在此之前,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便是在深潜试验中艇毁人亡,100多名官兵葬身大海。

试验前,艇上气氛凝重,有的战士甚至给家里写好了遗书。

时年6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他要亲自随艇下潜!

他说:“我不是去牺牲的,我是去跟你们一起把数据拿回来的!”

作为总设计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潜艇的每一个细节,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风险。但他更明白,自己的出现,是对产品负责的最高承诺,也是给所有艇员注入的最强定心剂。

随着深度计的指针一寸寸下移,艇体在巨大的海水压力下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

黄旭华镇定自若,与大家一同见证着历史。最终,潜艇成功下潜至极限深度并安全上浮,试验圆满成功。

沸腾的艇舱里,黄旭华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份“乐”,源于一个科学家对自己毕生心血的自信,更源于一位爱国者对祖国强大后的由衷喜悦。

他也因此成为世界核潜艇史上,第一位亲身参与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的故事也被改编进了电视剧《功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那段激情燃烧又寂寞坚守的岁月。

令人悲痛的是,根据新华社、央视等官方媒体报道,这位为国深潜一生的“无名英雄”,已于2025年2月6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艘核潜艇的诞生,更是关于一代人的信仰、牺牲与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功臣   多年   儿子   老人   杂志   国家   核潜艇   设计师   母亲   潜艇   中国   孝子   年代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