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的铁矿石我不收了,美元不香了?

谁说买家不能定规矩?

9月初,一则看似普通的通知,在大宗商品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明确告诉国内买家,暂时别再接收必和必拓那批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这不是小动作。必和必拓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企之一,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一年进口量占了全球海运量的七成以上。

买方突然暂停采购,不是说不要铁矿石了,而是对交易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态度。换句话说,不是货不好,而是结算方式不合适。

这事发生得不突然。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中国方面就在与几家主要矿商就价格问题僵持不下,特别是关于中品位铁矿石的折扣定价。

必和必拓并没有表现出太多让步的意思,谈判迟迟没有进展。而就在这时候,关于采购暂停的消息流出,时间点非常微妙。

澳大利亚政府很快有所回应,总理阿尔巴尼斯在9月中旬接受采访时说对这个决定“感到遗憾”,希望尽快恢复正常贸易。但中国并没有立刻做出调整。

这一举动不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更像是计划之中的一环。对于很多关注国际贸易的人来说,这像是一场早就布好局的游戏,关键只在什么时候出牌。


铁矿石哪边走,全球市场都得看中国脸色

过去很多年,铁矿石市场基本由三家巨头控制: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这三家掌握着最重要的资源和运输通道,从开采到定价都说了算。

买家再大,也只能按照他们的规则来。尤其是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却长期在采购上受制于人,除了接受高价,还得用美元结算,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但形势在变。中国的钢铁产能早已不再增长,需求也比前几年更理性。而矿商的利润却年年上涨。

这种不对等的收益分配,让国内行业开始重新思考: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话语权还那么薄弱?

从2022年开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出现就不是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而是对整个供应链的一次重新设计。原本几十家钢厂各自采购,没法统一议价,容易被分化。

现在统一由这个平台出面谈判,采购计划和需求集中管理,价格自然也有了更强的控制力。这次暂停采购的决定,很可能就是在统一机制下的试探性动作。


人民币结算不是“换个币种”这么简单

在这次事件中,关键点不在于采购暂停,而在于明确强调“美元计价”的货物不能收。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中国希望在大宗商品贸易中,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让人民币成为更常规的结算货币。

其实早在十年前,中国就尝试过用人民币进行铁矿石交易,那时候是试点、是探索,规模也不大。

但这两年,随着跨境支付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层面对货币独立性越来越重视,人民币结算的推进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几笔大宗铁矿交易成功通过人民币完成结算,流程比过去更顺畅,企业之间的接受度也在提升。

这次暂停,表面看是对价格谈不拢的回应,实际上是对人民币结算制度化的一次推动。通过实际交易来倒逼供应商接受人民币,不再只是倡议,而是变成了实打实的条件。

这不只是货币换了个名字,更是整个交易体系的转变。从银行融资、到结算系统、再到汇率风险的控制,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中国在整个流程中的话语权正在增强。

对于很多出口国来说,中国是第一大客户,若不接受人民币,未来可能就没有市场。


谁能掌控定价,就能掌控主动

这一次中断采购,也许只是表面风平浪静的一次操作,但它背后牵动的是全球资源定价体系的根基。过去几十年,美元不仅是交易货币,更是全球定价的锚。

铁矿石、原油、粮食,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用美元定价,供应商赚的不是单纯的货款,而是对货币体系的掌控力。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思考是否要继续依赖美元。中国的这一系列动作,正是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之下做出的具体回应。

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新兴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人民币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不是靠口号,而是靠真实的交易量和使用场景来撑起。

这次事件也让人们看到,人民币结算并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已经开始发生的现实。未来几个月,是否会有更多供应商接受人民币,是否会有其他资源也发生类似的交易方式变化,都值得关注。


不是不买铁矿石,是新账要按新规来算

暂停采购的决定,不代表中国不需要铁矿石,更不是在搞对抗。说到底,这是一场关于交易方式、定价权和货币体系的较量。

中国的态度并不复杂:你要继续做生意,就得考虑使用新的结算规则。如果不愿意配合,那就换一家合作。

必和必拓不是唯一的选择。几内亚的西芒杜矿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底前就能正式出矿。这块矿资源丰富,运输路线也在规划中,一旦打通,可以成为澳洲之外的主要供应点。

此外,国内的铁矿开发也在加快,虽然质量和产量还不如进口,但作为补充已经足够。

更重要的是,废钢资源的回收利用越来越成熟,部分城市钢厂已经实现了高比例回收制造。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依赖进口的市场,而是一个有能力、有选择、有规划的大买家。


未来的交易桌上,主动权在慢慢转移

这次暂停采购,以其明确的货币条件为界线,划出了一个新的交易边界。它不是一场短期的争执,而是长期策略的延伸。

过去,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总是被动接受价格和结算方式。现在,开始逐步转变为规则的参与者,乃至设定者。

这场转变还在继续。不是所有国家都会迅速接受人民币结算,也不是所有交易都能马上切换货币。但趋势已经出现,选择权正在发生转移。未来的交易桌上,谁掌握结算方式,谁就更接近定价权。

对中国来说,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是底气,集中采购和制度设计是工具,人民币国际化是目标。这些因素叠加,让这次暂停采购不再只是一次商业摩擦,而是一次对全球贸易秩序的温和重塑。

铁矿石的交易方式变了,谁在主导市场,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接受人民币,可能就无法继续做生意;坚持美元结算,或许就要失去最大客户。

这是一次看得见的博弈,也是一场看不见的转向。买方不再只是掏钱的人,也可以是定规矩的人。这一局刚开始,谁能适应新规则,谁就能留下。

信息来源:

2025年9月,彭博社(Bloomberg)率先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买家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

2025年9月中旬,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在堪培拉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暂停采购美元计价铁矿石表示“失望”,并称希望能尽快恢复正常贸易往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铁矿石   人民币   美元   中国   采购   货币   大宗   市场   澳大利亚   买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