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渝地区,烧麦的江湖始终暗流涌动。当重庆人执着于“羊肉烧麦配红汤小面”,成都人热衷改良出虾仁蟹籽馅的精致茶点时,乐山人却用一笼素净的糯米烧麦,在巴蜀饮食版图上劈开独属自己的疆域。在铁成看来,这场持续百年的味觉博弈,既是地理人文的投射,也是食物进化的鲜活样本。
每逢节假日,乐山城区东大街的游客排长队等候的那一口美食里,必有烧麦。尽管乐山本地人觉得吃个烧麦还得排长队实在不好理解,毕竟平时去吃这玩意也不需要这么夸张,但外地人就是喜欢,那存在就是合理的呗!
其实老乐山人不当回事,也是因为烧麦在乐山的年头太长了,最起码也得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有人说烧麦也是从外地来的,这也很有可能。因为乐山是水陆码头,南北饮食文化在岷江码头激烈碰撞,也是今天乐山味道包罗万象的来由。所以老辈子说乐山烧麦是当年北方面点师傅带来的,我信。
乐山三江畔湿热的天气令荤腥馅料难以保存,而糯米却因黏腻口感遭北方食客鄙弃。于是,在1902年,乐山“宝华园”的掌案师傅将糯米经三次蒸晾脱去黏性,混入猪油、葱白制成馅心,裹以面粉擀制的薄皮,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的“糯米烧麦”。如果从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乐山师傅的做法,比中国台湾省彰化糯米烧麦的诞生可早了整整30年,下回台湾省的朋友来乐山,别忘了来打个卡尝一尝。
说起来烧麦这玩意不是乐山一地的产物,全国各地大约都有。而乐山烧麦与别处的分野,是从炊具开始的。北方用竹制蒸笼追求透气,广东以荷叶衬底取清香,乐山人却沿用古法,将马尾松针煮沸晾晒后铺底。这种源自中药熏蒸的智慧,既能防止粘连,又赋予糯米若有若无的松脂香。
近些年,有店铺尝试用硅胶垫替代松针,但大多数食客其实是不买账的,只不过商家要节约成本,最终硅胶垫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现如今乐山坚持用松针的老店不太多,所以遇到了你就吃吧,大概率是可以的。
乐山烧麦制作技艺的传承机制也暗含市井智慧。据说为避免配方泄露,老字号后厨至今沿用“三分离”制度:调馅师傅不接触和面,擀皮工不知晓馅料配比,有的店连收银员都需签订保密协议。当然,也许这些都只是一些噱头谈资,毕竟已经是DS时代了,还有多少所谓的民间美食小配方真能保密?
在乐山东大街、张公桥、嘉兴路,美食街区里每天有上万只烧麦被装进油纸包。这些糯米和肉、虾融合的点心,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移民食物到地域图腾的蜕变。当食客咬开半透明面皮时,或许不会想到,他们咀嚼的不仅是猪油包裹的糯米,更是一部写在腾腾热气里的餐饮江湖生存史。#城市管理员##乐山头条##乐山#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