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一位宝妈面对孩子头朝下摔下床后的做法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称赞。
一是她没有慌乱;二是处理方法十分科学,连不少专家都留言夸赞“妈妈的做法让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非常有效地避免二次伤害”等。

原来,婴儿房的摄像头,记录下了整个过程。宝妈将6个月大的女儿放到床上后,便去厨房端辅食过来。
没想到,就在她刚转身走到门口,女儿连续往前翻滚了3圈后,“咚”的一声摔下床,而且还是脸着地。
这可把宝妈吓坏了,尤其是孩子摔下来愣了几秒后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原本她急忙跑过去,想一把抱起女儿进行安抚时,想起此前学过的育儿知识,她停下了双手,改为一边出声安抚:“宝宝,别慌,是不是哪里痛”,一边认真观察孩子的表情、手脚等。

大约10秒后才抱起观察,确认女儿手脚没有骨折等情况后,带女儿赶往医院,让医生再认真检查一次,担心有脑震荡,毕竟摔的声音很响,而且额头有个大包。
医生夸赞她,处理方式很好,避免了二次伤害。
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GOSH)的临床数据显示,不少儿童摔下床后的二次伤害,几乎都是因为监护人处理不当导致的。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掉下床,别着急抱起来,要用正确的方式处理。
中国书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岁前儿童出现跌落伤害的占比为40%,尤其是1至3岁之间的孩子,正处于爬行、站立阶段,很容易跌落。
如果直接把宝宝抱起来,或者扶起来,可能造成下面的三个伤害。
①、加重伤害
澎湃新闻网曾做过调查,孩子摔下床或凳子后,家长不管不顾地抱起安慰,很可能错过了及时发现受伤的黄金时间,也可能加重病情。

如果孩子出现脑震荡,抱起过程中的摇晃,很可能会令硬膜下的出血情况更严重或是脑组织在不断晃动下,伤害被放大。
②、影响伤情判断
医学界提出应对孩子从床上摔下来的最佳措施中,“黄金十秒”的主旨就是监护人保持冷静,耐心观察孩子的伤情,并做出理智判断。
比如,是不是有内伤,四肢是不是有骨折、断裂?

③、给孩子增加压力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深受父母的影响。”
比如,孩子摔下床后,家长立刻慌张地将他扶起,并紧张询问。这种“过度关心”的表现,增加他的不安,或者产生心理阴影。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1至6岁儿童受到的意外伤有61.2%发生在家里,其中跌落伤占80%。
因此,家长们必须懂得如何给予科学、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
首先,保持“10秒冷静期”。
看到孩子摔下床后,别立即扶起来,而是让自己保持10秒钟冷静时间。这10秒不仅是给自己的情绪一个缓冲期,更是确保孩子掉落后,不再受到其他外力影响。
其次,认真观察哭声与反应。
《家庭急救指南》一书中提到,当家长发现孩子不慎从床上或桌椅上摔下来,第一时间要认真观察孩子的反应与哭声,若反应迟钝、意识不清,没有立即大哭,甚至出现了抽搐、呕吐、流鼻血等情况,很有可能出现了脑震荡或颅内出血,需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

相反,如果摔到地上后,孩子立即大哭不止,你喊他,他能有回应,说明脑部受伤可能性不大,可以继续检查他的手脚、脊椎是否受伤。
再次,观察72小时。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提出,孩子摔倒出现颅内出血,不一定立即表现出明显异常。而是随着出血量增加,颅内压力增高后,才会出现意识不清、呕吐不止、流鼻血等情况。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24至72小时内,因此至少需要继续观察72小时。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逐渐出现嗜睡,反应变得缓慢,精神萎靡不振,需及时送到医院。
最后,快速处理外伤。
《儿童急救应急指南》指出,儿童外伤救治分秒必争,若在家里受伤,需1小时内完成清创、上药、包扎,降低伤口感染的概率。
包括止血、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消毒以及后续涂抹药物并进行包扎。我们家一直有个小药箱,创可贴、碘伏、棉签都是常客,孩子难免有磕碰。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说,一般宝宝6至8个月开始热衷爬行,此时需要在床边放置护栏,防止孩子攀爬或翻身幅度太大,从床上滚或摔下来。
此外,为了增加安全度,家长还可以在床边设置“缓冲带”,铺一层较厚的毛毯,孩子意外摔下床时,也能多一层保护。
枕边育儿寄语:
总说孩子1岁前不离手,但有时候家长也要做其他事情,这时候娃就可能会面临掉下床的风险。所以,提前做好预防,以及抓住黄金十秒做好正确的护理,就更关键了。你家娃掉下床过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