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52岁的郭阿姨却依然没放下手中的手机。她说:“都说11点以后才算熬夜,我平时12点睡没什么吧?”可最近,她常觉头昏乏力,体检发现血压升高、皮肤变差,这才忍不住问:“难道我的作息真的有问题?”相信很多人跟郭阿姨一样,对“熬夜”的界限充满误解。
最新研究发现,熬夜的真正“分界线”,远没你想得那么晚。那么,几点睡觉才算真正的熬夜?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事实上,不少人在“几点睡觉才健康”这件事上有着严重的误区。你可能以为晚睡1个小时没影响,其实身体已经在悄悄“报警”。今天,我们就来深扒——到底几点以后睡觉算真熬夜?长期晚睡,对身体究竟有哪些隐蔽的危害?以及,如何让作息回归健康?答案,马上揭晓。
睡眠时间的分界线,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哈佛大学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覆盖8万余人的大型队列研究表明,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而当入睡时间推迟到23点后,不论持续多长时间,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风险均较明显上升。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郑教授也曾公开表示:“23点以后入睡,已明显进入熬夜范畴,哪怕你睡够8小时,对健康的损耗依然无可逆转。”
为什么会这样?人的生物钟受控于大脑的“主时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它指挥全身的激素分泌、免疫修复等。正常情况下,晚上9-11点是褪黑素分泌高峰,是身体自我修复和免疫修复的“黄金时间”。如果错过这一时段,纵使补觉,也难以弥补。
睡眠医学界普遍建议:中国人理想入睡时间应在22:00-23:00之间,超23:00即为熬夜。这个分界线,比你以为的更早一步。
不少人常说“我习惯了,没啥事。”其实身体早已用多种信号在“抗议”。坚持晚于23点之后睡觉的人,3个月后有高达41%的受试者出现白天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33%的受试者发现皮肤加速衰老,黑眼圈加深;近47%的受试者体重上涨或血脂异常。
更令人警惕的是,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表明,长期23点后入睡者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提高约13.8%,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是因为,晚睡会导致机体应激激素皮质醇分泌增多,影响全身代谢、肝脏解毒、免疫修复等,久而久之,心脑血管、内分泌均遭“慢性疲劳轰炸”。
除了健康指标“亮红灯”,不少中老年人还发现记忆力变差、失眠加重,甚至免疫力下降更易感冒。南京医科大学睡眠研究团队公布数据显示:每晚入睡时间推迟1小时,免疫力基因表达下降约9.4%。长期如此,哪怕自觉补觉,也很难逆转身体“熬夜痕迹”。
这里有三套科学建议,值得每个人马上行动。
第一步,固定作息,逐步提前。医学建议:提前每晚入睡10-15分钟,连续5-7天后,大脑和生物钟会自然适应新的时间节点。以此类推,逐步把入睡时间提前至22:30左右。
第二步,杜绝睡前刺激源。入睡前1小时内,避免玩手机、暴露于刺眼蓝光,减少对大脑的刺激。建议饮一杯温热牛奶、泡脚或进行10分钟缓慢拉伸操,都有助身体进入“睡眠倒计时”。
第三步,构建睡前仪式感。可以做“正念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帮助大脑放松。医学研究显示,坚持3周可将入睡效率提高17.5%,长远改善睡眠质量。
值得提醒的是,熬夜的危害不仅仅是“睡得晚”的表象,更是影响了身体自我修复的大节律。哪怕年轻时自觉精力充沛,也难逃“超龄消费”。因此,别再等到身体“报警”才后悔,今晚就早睡30分钟,或许就是你的健康“关键一夜”。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防治慢性疾病、延缓衰老的“第一道防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临床指南》
《熬夜与免疫力损伤研究报告》
《老年慢性病与睡眠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