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清帝退位、民国肇建,中国历史忽然转弯,没有皇帝,没有世袭,取而代之的是总统制、选票和党争。
这种剧烈断裂放到几千年历史线上,看着像朝代,又处处不像。
民国到底算不算“一个朝代”?
一提“朝代”,脑子立马冒出一个标准模样:皇帝、太子、宗庙、律令、谥号……
一代传一代,打江山靠兵,守江山靠血脉。
民国呢?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蒋中正……换得快,凉得快,任期表一列跟火车站时刻表似的,谁上谁下没规律,没一个人能稳坐“共主”宝座。
共和体制上路第一天,就宣告告别“君主世袭”,总统选举制度写进《临时约法》,看着先进,但玩不转。
总统靠选,但选出来的没法服众,权力分裂得像被掰碎的瓷碗。
北洋政府说代表国家,南方临时大总统也自称法统,哪头是真,哪头是假,没人说得准。
拿周朝举例,哪怕周幽王再荒唐,也有血脉传承、诸侯朝觐、礼乐制度。
朝代讲的是传承与秩序。民国前十年,中央政权三易其主,一个没继承血统,一个管不住地方,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朝代。
从地盘来看也差得远,清朝疆域,东北、西藏、新疆、西南边陲一块不落,实际控制力扎实。
民国只继承了地图,没继承实权,北洋军阀分据一方,中央政令下不去。
南北分裂成常态,张作霖管东北、吴佩孚在华中、陈炯明霸广东,一块地换一个旗,中央换人如换灯泡,哪有“大一统”的影子?
有人说汉末群雄割据也挺乱,难道汉朝就不算?可别忘了,那是末期乱。
民国从头到尾都在打乱仗,北伐、护法、二次革命、内战、剿共、抗日,枪声没断过,国旗升得再高也压不住地方武力。
唐宋乱过,但皇帝名义上一直是唯一正统。
民国时期,一纸总统令,地方军阀看都不看,谁枪多谁说了算。
讲制度,朝代的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天子一言九鼎。
民国搞三权分立,设国会、行政、法院,看着洋气,但根扎不下去,议员买通,法院干预,总统一会儿改宪法、一会儿自封大总统,谁管谁没人知道。
制度像个贴牌货,用的是西方规则,玩的是东方心思。
意识形态也换了底子,新文化运动,皇帝、祖制、三纲五常一夜崩塌。
就连“朝代”这词,在那个时代也变成贬义词,没人愿意把民国叫“朝代”,怕落了“复辟”的口实。
讲白了,朝代这顶帽子,民国戴不上。
没传承、没法统、没制度认同,靠不住的根基,不敢认的身份。
看起来像朝代,是因为从清朝接了盘,实际上只接了个名号,实质全变了。
别急着下结论,民国不能叫朝代,但也不是简单一段混乱。
它像一段换装过程,前头披着龙袍,后头穿着西装,走得磕磕绊绊,却没断线。
清帝退位当天,代表帝制谢幕,二十多个世纪的专制被摁下暂停键,民国的出现,不是一个新朝代上台,而是中国彻底换了套操作系统。
科举被废,学校成了官员的跳板。
县乡一级也搞民选,虽然漏洞多,但这种思路从没在中国试过。
司法体系重建,律法有了现代条文,哪怕执行层面打折,但理念在改。全国统一度量衡、铁路、电报、电力,都在这时候开始铺设制度基础。
教育是民国的另一张脸,学堂成风,女子能入学,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过去几千年只有精英能读的东西,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小学教材讲的是国民、科学、启蒙,不再是《三字经》和《大学章句》,这一变,把中国社会的底层结构都松动了。
这段时间,思想最活跃,康有为讲君主立宪,孙中山讲三民主义,还有讲民主与科学,还有社会主义。
过去朝代更迭讲军功、血统,这次是各种主义在抢人心。
满街是报刊,书摊上《新青年》《东方杂志》一摞摞,知识分子天天吵,社会热度前所未有。
国际舞台也有亮相,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第一次以“共和国”身份,出现在国际条约签署现场。
虽说《二十一条》被迫签字、《巴黎和会》遭排挤,但中国人已经从“天朝上国”的幻觉醒来,开始学着用现代话语,与世界交流,外交失败了,但姿态没再跪下。
讲民国是过渡期,不全对,结束旧制度,还开出了一些新制度的骨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了省县两级管理、内阁制框架、民法通则、现代教育系统,很多都能追溯到民国时代。
它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帝制,一头通往现代国家,桥上风急浪大,很多人跌落,但架子立住了,方向改了。
学术圈对民国的身份问题,从来没消停过。
一派人坚决不认账,理由直接,民国没传承、没统一、没制度连续性。
皇帝没了,血脉断了;中央无力,法统乱了;规则照搬,根没扎稳,从这标准看,民国就是一个历史时期,不具备“朝代”的底子。
像李敖就说,民国是“变形虫国家”,没有固定形态,哪里强谁做主,怎么可能算得上“朝代”?
史景迁更干脆,说这就是中国历史的裂口,连线都断了,硬接也接不上。
北洋和国民政府的法统之争,也让这段历史身份尴尬。
一边喊正统,一边不服管,哪头真、哪头假,说不清楚,南北两地互不承认对方合法,军阀起兵动辄挂“讨贼”旗号,说白了,大家都没把对方当真国家。
另外,朝代得有传世体系。
唐有《贞观律》,明有《大明律》,宋有三省六部,民国初年,法令纷乱,宪法草案满天飞。
总统说改就改,国会形同虚设,制度跟儿戏一样,根本立不住。
可也有声音主张广义理解,有人说,不能光看形式,要看历史功能。
民国延续了“中华”国号,领土也大致接了清朝的盘,清退了,它上了,这种“顺位继承”多少带点朝代的影子。
再者,古代朝代更替也未必稳定。
五代十国乱过,东晋南北朝分裂过,但学界照样给那段历史按朝代算。
民国虽然乱,但统一的努力一直没断过,北伐、抗战、统一币制、整顿政令,这些事看着都像“朝代行为”。
讲到这,问题就卡在“定义”上,按传统标准,民国确实不够格;但按历史功能,它扮演了朝代的角色。
这就是学界,吵到现在还没结论的原因。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看法,民国成立到今天,百年过去,乡下老人还说“清朝亡后是民国”,年号叫“民国几年”。
这些讲法,说不上准确,却说明一种认知惯性。
哪怕民国不合规格,但对老百姓来说,它确实是“接着清朝来的下一个”。
所以问题不是,有没有资格叫“朝代”,而是叫这个名,有没有现实意义。
学界按标准评,百姓凭记忆认,政治话语则选择性使用,不同语境下,“民国”三个字,含义不一样。
说到底,民国到底算不算一个“朝代”?如果只盯着帝制的定义,它当然算不上。
历史不是死规矩堆起来的,民国从制度到文化,从地图到权力,留下的痕迹,深得不能忽略。
从结果看,民国像一个“历史实验场”,不是换朝代,而是换思维方式。
民主、科学、民族、民权这些概念就是在民国扎下根的,旧制度塌了,新制度没建好,中间的空白,就是民国在填。
这一段没人做“共主”,军阀横行、政局乱套,但思想最自由、声音最多元。
今天能在课堂上讨论宪法、投票、权力制衡,这些意识,就是从民国那会播下的。
抗战也把民国往“国家”,这个概念上推了一大步。
八年抗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在血与火中凝固成型,那种“我们是一体”的认同感,不靠皇帝,也能建起国家意识。
再看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制度直接借用了民国遗产,省道县管理体制、教育系统、法制框架,包括不少政务条文、法规文书的书写方式,延续性明显。
说民国是“遗产提供者”,毫不过分。
这不是传统朝代能做的事,朝代换了,旧制废得干干净净。
民国却像一个接力者,没把旧的扔光,也没把新的立稳,但架起了桥,这种定位超出了“朝代”能表达的范畴。
所以,民国这个名字,更多像个标签,而不是朝代称号。
意味着一段特殊历史,一场政治试验,一种制度探索,是“中华”传承的一部分,却也打破了“朝代”这个中国史上沿用千年的叙述框架。
讲朝代,是看谁统治谁,讲民国,是看谁试图唤醒谁。
民国动荡、破碎、失败不少,但也从内部挖出了现代中国的种子,这不属于朝代,却属于未来。
民国不算朝代,却值得记上一代。
参考资料:
王奇生.《民国的“短命”与政治现代性》.《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