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地缘宿命:必须集权,没得选

来源:老枪钉子 老枪漫谈

俄国与中国的地缘特点有一定相似之处,但细节区别很大。


一、开阔的地形、来自西方的威胁让俄国各地联合

俄国在面临外敌入侵威胁时,像古代中国一样,核心文明区的各地全都受威胁,所以逼得各地必须联合起来,为中央集权式的大俄国诞生打下了群体心理基础。

(中国面临游牧民族南侵时,整个北方没有地区可以独善其身,必须联合起来)

(俄国的核心区位于东欧大平原,可谓一马平川,比中国北方还要无险可守,从北到南全都易被攻击;来自西方的入侵者,无论是德国法西斯的军队,还是更早的拿破仑军队、波兰军队、立陶宛骑士团等,都是按上图中黑色箭头中的部分或全部攻击路线进攻的)

简单来说,俄国南北各地联合起来后,不容易受欺负,还可以团结一致去欺负外人……其实不止中俄,古代史上的大帝国们都是这么来的。

但是,古代中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俄国所没有的。

就是每当地球北半球气候进入变冷周期,北方游牧族群为了求生、南下拼命时,汉民族若实在顶不住,可以有部分成员向温暖、广阔的南方地区撤退,以“衣冠南渡”的形式,暂避锋芒,保存实力。



再凭借巨大的人口体量,让北方入侵蛮族适应平安、富庶的文明生活后,主动接受教化,慢慢的融化入华夏民族共同体里。

等到北半球气候进入转暖周期,北方汉民人口繁衍恢复+南方汉民往北回迁,就可恢复汉唐故土。

历史上,曾入主中原的鲜卑、女真、蒙元、满洲都没有逃脱这个命运。

而俄国地理环境相比古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可靠、稳定的大后方,供其战略周旋。

俄国的亚洲部分,远远比不了中国南方,以西伯利亚极寒冻土(冬)/泥沼地(夏)为主,地广人稀;而中亚五个斯坦国的土地又相对干旱、贫瘠。



所以当俄国面临西方强敌入侵时,是不可能以北亚和中亚的国土来打造一个“东俄罗斯”避风港的。

另外,俄国虽也是世界大国,但地理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人口数量仅相当于中、印等国的十分之一,面临战争、屠杀时,人口损耗的承受力有限。

还有,由于地理条件带来的生产力限制,俄国的文化也不是那种对外很有吸引力的精致、魅力型文化,与同时代其他大国相比,俄国文化总显得粗糙。

因此,对俄国来说,“衣冠东渡”不可能,“莫斯科—喀山—斯大林格勒”这块区域,基本上就是生死线。

这种特殊地缘格局决定了,俄国在面临强敌入侵时,只能集中全国力量、拼人命、殊死抵抗、死战不屈……

如果俄像中、印那样被某些强大外敌征服,根本无法靠巨大人口体量、文化优势和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征服者,反而有可能被征服者搞文化替代和语言替代,通过两三代人的改造,从精神文化层面替换俄国文明。

当然,这种特殊的地缘格局,也导致俄国底层民众拥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历史上抵抗波兰军队、拿破仑军队、希特勒军队等入侵势力时,涌现出了无数为国牺牲的英雄。

二、寒冷和地广人稀对俄国精神文化的影响

要真正了解俄国文明的灵魂,还必须深刻理解俄国的气候特点——“冷”。

中国人对冷的感受是:冰天雪地,羽绒服,出门哈白气,房檐下结冰凌,河上冰洞钓鱼,冰雪大世界……

俄国的冷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如果是国内北方某偏远地区,冬天汽车因雪地打滑,侧翻了,司机腿受伤坐在路边,立刻打电话呼叫救援。

在中国,可能2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到了,司机活下来了,顶多是腿要截肢。

而在俄国,同样是2个小时,救援人员到达时,司机已经冻死在路边了。

为什么?

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温暖的南方就不谈了,华北、陕甘等地不超过-10℃,东北较冷,辽吉两省大约在-10℃上下徘徊,最冷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接近-20℃。

而俄国,相对温暖的欧洲莫斯科周边就已相当于辽宁省,广阔的亚洲西伯利亚国土在冬季平均气温低达-50℃左右,极限低温为-70℃。


这种差异,导致面临天气寒冷时,中国人在考虑保不保暖的问题,俄国人却在考虑生与死的问题。

所以我在以前的文章《苏联国营企业失败的原因,是机会不公平》中,写过一则故事,描述苏联后期各阶层子弟都不肯分配去西伯利亚从事矿业工作的恐惧心理,故事虽是虚构,心态却是真实的。

在分析俄国人的精神心理时,还要考虑一点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地广人稀。

这个人稀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去国内某些山区赶路很久才看见一个村子。

而是你赶路赶了十几公里路,沿途毫无人烟,野兽时有出没,低头一看地图,最近的居民点竟然还在十几公里之外。

除了俄国位于欧洲的少量西南温暖地带,俄大部分国土都是这种情况,而且即使是较温暖地区,莫斯科、圣彼得堡、索契等大中城市,其周边居民点密度、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中国、西欧、印度的平均水平。



没办法,俄国目前是全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约1700万平方公里),却只有区区1.4亿人口,与小日本接近。

那么,过于地广人稀,对人类的相处模式和社会心理会造成什么影响?

——要么互助,要么互害。

简单、纯粹。

原因很明显:没有第三者监督。

我们中国人大多数已习惯在人口密集地区和公安部门的“天眼”系统保护下生活,凡事都习惯讲理,难以理解俄式社会状态。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两个俄国居民点之间漫长的几十公里荒野间,可能只有一条破旧的公路连接,这么大的地理空间里,如何安装类似“天眼”的摄像头?

勉强安了几个,又有什么用?漏洞有多大?维护成本又得有多高?

还有,俄国国土上是有大量野生动物出没的,不乏熊、狼、野猪、野狗等兽类,如果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偷偷杀死了,只要受害者的尸体被野生动物拖走、啃食,弄得尸骨四处散落、面目全非……再拖一段时间,就算宋慈、秦明这样牛逼的法医过来,都不可能鉴定清楚被害人的真实死因!

太容易死无对证,意味在荒郊野外的犯罪成本低得惊人。

而且在西伯利亚、远东、邻近北极圈这些空旷的地方,一具尸体也许要很多年后才会被人发现,当地警方也没什么精力和耐心去跟踪破案,草草登记下走个流程了事。

所以,在缺少第三方监督时,若环境严苛,部分俄国人心中的恶念会快速放大,甚至表现得极度自私、残暴无比,体现了人性中“极致的恶”。

但我前面讲过了,俄国人为了在极端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里生存,是个重视团结合作、拥有浓厚的集体主义传统的族群。

因此俄国人中也存在很多乐于助人、道德水平很高的人,甚至有愿意为了集体利益主动牺牲生命的“圣徒”。——没有这种勇敢者的存在,当初俄国就不可能打得过德国法西斯。

所以,俄罗斯人整体上是一个性格比较极端的族群,善的极善,恶的也极恶,与你友好时他们可以搭着你的肩膀一起喝酒、欢呼、高歌,那时他们的善意是真诚的;

当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与你发生严重冲突时,他们也可以变得凶狠甚至冷酷。

有点极端、有点善变、有些偏激、有些粗鲁……

可以说,极端的地理气候,造就了较极端的俄国人。

我们中国人难以理解俄国人这种民族性格,是因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温带聚居民族,我们对寒带散居民族的地缘处境,难以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俄国   地缘   西伯利亚   莫斯科   居民点   地广人稀   俄国人   中国   宿命   军队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