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同样的爹妈,同样的资源,同样的教育,结果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近日,手握半个娱乐圈资源的豪门主母向太,罕见地提到了小儿子向佑。
她主动承认“慈母多败儿”,向佑是她一生的软肋。
在讲述儿子不成器的诸多事例中,向太终于说出藏在细节里的两个疏忽点。
与钱多钱少并无关系,也是每个家庭都该警惕的教育盲区。
“这一对比,向佐是很乖了。”
父亲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向华强,母亲是捧红无数明星的向太陈岚。
向佐和向佑出生就空降在人人向往的“罗马”。
1984年,向佐率先在香港诞生,彼时向家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期。
叔叔向华胜与父亲向华强为了抓住电影市场的商机,即刻联手创办了永盛电影公司。
从事业根基来看,向华强与弟弟向华胜此前已完成关键积累。
彼时公司已陆续推出多部市场反响热烈的作品,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李连杰等国际巨星都是公司的招牌。
相较于向华强幼年“仅能温饱、过年才有新衣服”的窘境,此时的向家已彻底实现阶层跨越。
有了财富当做基石,向佐的人生一眼望去“顺极了”。
三年之后向家正处于“财富积累期”向“声望巅峰期”过渡的阶段。
向佑这时也出生,跟着来“享福”了。
为了教育孩子,向太拼尽全力将所有最好的,最顶级的都捧到两个儿子面前。
在向太的自述里,她特别强调自己“一碗水端的平”,绝对没有存在偏心的概念。
她为孩子们上名校,找金牌教练操碎了心。
可是同是向家血脉,同享英国留学的顶级资源,学游泳、打网球请的是同一拨金牌教练,留学时的生活费标准分毫不差。
但是向佐就能拿到游泳冠军、网球冠军,而向佑却总是浑水摸鱼。
向太把向佑的“小心思”看透,认为他这么做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
从科学的角度,阿德勒的理论看来,小孩喜欢得到关注,弟弟儿时因为年龄小所以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哥哥,既然不能通过更优秀而得到关注,那就通过闯祸来获得关注。
可惜向太并没有在意这对向佑有多重要,反而一再称赞“哥哥”。
之后,向佑除了要钱几乎不给家里打电话,因冲动打人入狱6个月,嘴里喊着“你知不知道我爸是谁”。
有句老话说,富二代只要不创业,就有花不完的钱。
向佑完全听不进去,他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做生意应该会一马当先。
于是他朝向太要钱,开宠物店,没多久倒闭了。
搞餐厅,短短几年亏光数百万。
最后,向太不愿给他钱糟蹋,向佑就以“借债丢向家脸”威胁父母。
当向太发现他的画画天赋,鼓励他去做一个艺术家,甚至答应帮他拜师学艺,或者送到艺术高校进修。
可是向佑因“来钱太慢”断然拒绝,满脑子都是“一夜暴富”的幻想。
向太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网友纷纷留言:
“富二代别自命不凡,没能力哪怕老老实实在家啃老,千万不要去败家,家里拼死拼活几代人攒下的家业不够一个败家子半生造的。”
“贝克汉姆的大儿子也是 ,一会干这一会干那。”
外界总猜是豪门的钱“惯坏了孩子”,可向太的视频里,一句话推翻了所有猜测:
“我给他们的钱一样多,不成器的根儿,从来不在钱上。”
换句话说就是,有的孩子是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报仇的。
值得玩味的是,向太在评价向佐时,常以“对比式教育”揭示深层反思。
最刺目的对比藏在细节里:
向佐靠“自虐式健身”创立运动品牌,向佑拿着父母的钱开宠物店、搞餐厅,赔的那叫血本无归。
向佐要求子女通过家务换零花钱,向佑只会说好听话哄着要钱。
如今的向佐不仅练出一身武艺,在演艺圈站稳脚跟,更在婚姻中蜕变为顾家的丈夫,甚至拼命直播带货,贴补家用。
向太尤其认可向佐对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而向佑却成了“家族隐形人”。
相同的起点,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向太这条谈论向佑的视频火爆全网,评论区有人不解,“这是跟向佑彻底翻脸了?不然哪个妈妈能笑着说这种话?”
更有人一针见血点评,“嘴上说着不偏心,但字字句句都是偏心。”
“向佑最大的问题,是永远觉得有人替他兜底。”
向太的这句话,道破了很多“不成器”孩子的共性。
每一次创业失败,每一次回家要钱,只要说点好话装个委屈,向太总是会给他“花钱的自由”。
殊不知这会让他形成理所当然的惯性。
久而久之,向佑形成了“钱是天上掉下来的”的错觉,买东西眼都不眨,甚至帮朋友花钱“撑场面”也毫不在意。
这让孩子的金钱消费观也慢慢被稀释,变得不懂珍惜金钱。
其二,这是向太教育中最被忽视的一点。
那就是比较和言语打击。
在向太的育儿账本里,她多次强调自己的付出是一样的,条件也是一样的,就连创业启动资金都是同等数额的支持。
结果不同是孩子的命运各不相同。
其实,人的天分都不同,虽然同出一母,孩子之间体力和智力也会不同。
两个孩子性格估计本身就不同,那给的培养路线应该是不同的。
而不是发现一个能获得游泳冠军时,开始质疑另一个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最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养成期,再多的钱和再好的学校,代替不了父母的管教和关怀。
向太撕开的不是家丑,是千万父母的盲区。
每个家族都有创伤,很多有钱人的孩子,没有吃过任何苦,得来太容易,也没有接触过真实的人际关系。
所以没有机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任何有益的思维上的反思和进步。
而向太的“不装了”,既是一位母亲的忏悔,更是给所有家长的警醒:
在风雨里摔打过,这种成长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