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酒业巨头们的低度酒布局成为行业议论焦点。
五粮液宣布将于9月推出中高端29度新品“一见倾心”,不仅以潮流包装和年轻化口感直击市场,更计划通过“五粮・炙造”体验店、上海“捷美颂”饮吧等已有场景推广多元化饮用方式;泸州老窖紧随其后透露已研发28度国窖1573,将适时投放市场,同期拟披露16度、6度等超低度酒类饮品。
洋河除年初糖酒会亮相33.8度二代“微分子”系列新品外,同样规划8、9月集中上市低度潮饮新品,通过小酒馆与预调酒布局年轻赛道。
经历三十年蛰伏,白酒行业再度掀起低度化浪潮,这场 “度数向下” 的变革,能否在存量竞争中开辟“增量向上”的新赛道?
中国白酒的低度化征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启幕。彼时,国际烈酒市场的低度趋势与国内节约粮食的政策导向形成双重推力,白酒行业不得不踏上降低酒精度数的探索之路。
当时,6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是市场主流,而降低酒精度数反而还是一项技术活: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及其乙酯在加水降度时会大量析出絮状物,导致酒体浑浊,同时酒精度降低工艺不当也会使风味大打折扣。行业以“科研攻坚”姿态迎难而上,研发出冷冻过滤、淀粉吸附等技术,如同为白酒“去浊提纯”,终于在80年代奠定了40~50度左右的度数格局,完成了白酒度数体系的第一次系统性重构。
90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低度白酒迎来技术革新的黄金期。1992年,泸州老窖以传统工艺为根基,大胆创新推出38度国窖1573,将低度白酒的品质提升到新高度,成为行业标杆;1995年,五粮液推出39度五粮液,凭借品牌与品质的双重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这些经典产品的成功,标志着低度白酒技术已渐渐开始成熟,也证明低度并非品质的妥协,而是风味的另一种表达。
然而,进入21世纪,低度白酒却陷入长达十余年的蛰伏。随着消费升级,高度白酒凭借醇厚口感与品质象征属性备受青睐,而消费者对于市场上部分劣质酒水存在“加水稀释”等刻板印象,使得低度白酒无故背负了“低质”标签,逐渐被边缘化。五粮液最早曾于90年代便推出过29度产品,虽历经萝卜瓶到水晶瓶的迭代,最终也因市场遇冷在新世纪初黯然停产。
直到近年来,白酒行业面临年轻化挑战与行业周期调整的双重压力,低度酒发展终于迎来“第二春”。据五粮液调研数据显示,60%以上的20-35岁年轻人偏好低度酒,拒绝高度酒的辛辣刺激。
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微醺不醉、健康时尚”的饮酒理念与饮料市场“健康化、0添加”的风潮不谋而合,低酒精度、饮用方式多元化的消费者诉求达到了三十年来的顶峰,成为了催化低度酒复兴的主要动力。
如今,低度酒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兼备,而大厂名企对此的态度也非常清晰:低度白酒将在未来成为酒企抢占年轻市场、接轨国际赛道的重要战略支点。
厘清概念是理解低度白酒发展的关键——低度白酒特指20-40度的白酒产品,与果味酒、露酒、预调酒等低度饮品有着本质区别。它并非白酒市场的“边缘补充”,而是白酒度数体系的重要延伸,与高度白酒形成“高低呼应、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38度国窖1573与39度五粮液便是低度酒发展的生动注脚。38度国窖1573以近50%的销售占比、近百亿规模,在低度白酒市场树立标杆;39度五粮液同样凭借深厚品牌底蕴与卓越品质,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经典选择。这些产品的成功证明,低度白酒不仅能在传统白酒核心市场站稳脚跟,更能开拓新的增长极。
尽管本轮众多企业在产品信息发布中,普遍将低度酒新品定位为开拓年轻人市场的有力武器,但从产品的品质及价格段来看,本轮“白酒低度化”风潮与“低度大众化”的潮饮趋势相比,并未走在同一条赛道上。
从市场年轻化角度分析,年轻化快消品通常生存周期较短,一般不超过5-6年。年轻消费者在因“轻度”饮酒踏入门槛后,往往不会就此止步,而是会向“重度”乃至“硬核”饮酒需求迈进。
江小白与锐澳的兴衰便是鲜活案例:前者以文案营销走红,却因品质升级前景狭窄,深度发展滞后而逐渐失宠;后者凭借果味创新崛起,却未能跟上消费者进阶需求而陷入沉寂。白酒行业要打破这一魔咒,需以“品质进阶”为舟,搭载消费者从“轻度尝鲜”驶向“深度热爱”,实现“高低搭配,各美其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白酒行业而言,尊重传统白酒风味,延续白酒传统核心品质始终是低度白酒发展的主旋律。而低度化是否能成为主流饮酒习惯,目前仍存有争议。
故知酒君认为,在未来发展中,维持“高低搭配,各美其美”的市场态势是当下最好的策略:高度酒凭借醇厚口感和浓郁香气,满足消费者追求传统白酒风味和品质感的核心需求;低度酒则以低酒精度、柔和口感和多样化的饮用方式,培养下一代消费群体与迎合新型消费习惯。酒企应依据自身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高低度酒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本轮低度酒热潮,本质上是白酒企业探索利口化、推动技术革新以求变穿越周期的集体战略行动。对于头部酒企而言,布局低度产品线如同构筑“防御性护城河”。企业推出与高度白酒等同价格带、等同品质的低度白酒,不仅能够填补市场空白,避免低度产品线“人有我无”,更可以在社交聚会、女性消费等场景中为部分轻度白酒消费者提供“白酒新选择”,让“不喝白酒”的理由越来越少。
而区域及中小企业若盲目跟风,单边押注低度化单品,则需充分考量自身品牌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渠道等因素,提前精心设计产品向上通路,制定长远的消费者成长陪伴规划。唯有以“长期主义”思维,将品质打磨与品牌塑造贯穿始终,才能避免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局。
若低度酒风潮持续,白酒行业将迎来两大战略机遇:
一是进军鸡尾酒、调制酒领域,拓展白酒的饮用场景与饮酒方式,向酒吧夜场再度发动攻势。这其中,五粮液29度“一见倾心”已明确可支持鸡尾酒调制,国窖1573数年前已开始推广冰饮概念,便是这一趋势最响亮的信号。
其二则是出海破冰,向着国际烈酒市场再度发起冲击。在世界烈酒中,20-40度是烈酒主力消费度数带,低度白酒可以参照韩国烧酒及日本清酒的国际化路线,汲取其产品以低度化、多元化、功能化走向世界的经验,再度尝试突破文化与口味的壁垒,弥补自1970年以来,中国白酒始终未能深度融入世界烈酒发展进程的遗憾。
“高低搭配,各美其美;守护传统,接轨世界”,这十六字或许正是本轮白酒低度化浪潮的关键议题。当低度酒与高度酒协同发展,传统酿造工艺与国际化创新思维碰撞交融,白酒行业或将开启下一个十年的增量时代,在全球酒业版图中书写属于中国白酒的崭新篇章。
(来源: XN知酒 )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