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的血债该清算了!高市早苗继续叫嚣拱火,中国必将血洗日本!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欣阅

最近,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论”引发了琉球问题的新一轮讨论热潮,中国官媒发布冲绳原住民也就是琉球人的采访,再提琉球主权归属问题。

这背后是琉球人怎样的民族伤痛和无奈,而主权厘清为何又突然成为热门议题,又会如何搅动中日的角力?今天,大眼仔就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琉球的历史账。

说起琉球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一听就想到日本的冲绳县,那里海蓝天好,度假胜地。可要是深挖历史,你会发现它从一个繁荣一时的海上王国,变成如今的冲绳县,这背后是一段充满屈辱的亡国史。

更让人感慨的是,尽管琉球已亡国146年,但这里的人们,尤其是久米村的后代,一直在坚守着“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这个认同。

被赐予的繁荣

时光倒回至1372年,那时候大明的战船并不是为了征服而来。当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书送达尚未统一的琉球群岛时,中山国国王察度的选择显得格外果断且虔诚——他面对大明的方向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这一跪,跪出的不是屈辱,而是一个黄金时代。

对于当时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的琉球来说,此时的宗藩关系更像是一场一边倒的“扶贫”。明朝给予的赏赐远超琉球的贡品,那是一种大国特有的慷慨。更有意思的是1392年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朱元璋并没有派驻军队去占领,而是精挑细选了“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这是一场降维打击式的文明输出。这三十六户福建人家,带着大明最先进的造船图纸、航海罗盘、儒家经典和行政管理技术,在今天冲绳的那霸港附近扎下根来,形成了后来的“久米村”。他们不仅是移民,更是琉球王国的“大脑”和“造血干细胞”。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琉球开始疯狂吸收中华文明。你看那琉球王宫首里城,规制与格局完全是对北京紫禁城的微缩复刻。他们的朝堂,官员们操着雅言官话,用汉字书写奏章,依孔孟之道治国。甚至民俗,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放鞭炮,这哪里是异域,分明就是海外的“小中华”。

史料中躺着一个惊人的数据:在明清两代,琉球来华朝贡的次数高达884次,高居所有藩属国之首。这种紧密,不是被逼迫的臣服,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对于琉球人而言,拥抱中华文明,意味着拥抱先进与文明,是他们最为自豪的身份标识。

两百年的屈辱求存

然而,小国的命运从来都难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1609年,当大明帝国的余晖尚在,海对面刚刚结束战国乱世的日本萨摩藩却露出了獠牙。

那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突袭。萨摩藩的三千虎狼之师登陆后,短短几日便击溃了琉球脆弱的防线。国王尚宁不仅被像俘虏一样抓去日本关押了两年,更被迫签下了一份屈辱至极的条约。那是一份要把琉球撕裂的契约:不仅要向日本进贡,还得割让北部的岛屿。

从此,琉球在这个世界上最尴尬的“双重臣属”剧本中挣扎了两百多年。

这是一场极为痛苦的政治走钢丝。对内,他们要忍受萨摩藩粗暴的盘剥和遥控,甚至连外交文书都要先过日本人的眼。对外,为了不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靠山和贸易伙伴,他们还得拼命在清朝使节面前维持“独立自主”的假象。

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分裂?每当中国册封使船队出现,日本官员就得慌忙躲进深山或密室,琉球官员则要迅速换上明式或清式的官服,藏起所有带有日本色彩的物件,满脸堆笑地迎接“天朝上国”的亲人。

国王尚宁晚年常独自流泪,这种在夹缝中左右周旋、两头受气日子,不仅掏空了王国的府库,更压弯了琉球人的脊梁。但这至少还保留了国号,直到近代野心的火焰将一切吞噬。

19世纪的东亚,风云突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土地的渴望如野草般疯长。

这一次,他们不再满足于幕后的操控。1872年,日本单方面玩弄文字游戏,将“琉球国”废除改为“琉球藩”,这不仅仅是改个名字,而是从属国变成了日本的地方行政单位。紧接着,1875年,一道严酷的禁令切断了琉球的呼吸管——禁止向清朝进贡。

对于当时的国王尚泰来说,这等同于灭顶之灾。当1879年日本军警那明晃晃的刺刀真的冲进首里城,将他强行押解往东京时,这个存在了数百年王国的实际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变成了日本地图上的“冲绳县”。

但在北京的政治舞台上,琉球人进行了最后一次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抗争。

1880年的农历八月,秋风萧瑟。日本方面提出各种苛刻的“分岛”方案,而清廷似乎也有意妥协。绝望,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林世功。

这一天,他穿戴整齐,最后一次来到总理衙门前。他没有进去,而是跪向东边,那是故国的方向,随后掏出匕首,决绝地刺向了自己的颈项。

鲜血染红了总理衙门的阶石。他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那句“臣等不能救国,愿以身殉”,化作了琉球亡国史上最凄厉的长鸣。

他的死,虽然短暂地刺痛了清廷大员们的神经,让妥协的签字停了下来,但在甲午战败的巨大阴影下,个人的鲜血终究没能挡住历史的滚滚车轮。《马关条约》之后,琉球复国之梦,彻底碎了一地。

从大国博弈到孤悬海外

悲剧并没有随着王国的覆灭而终结。二十世纪中叶,这片土地又一次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二战末期,冲绳战役将这座海岛变成炼狱。不仅日军与美军在此绞杀,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琉球平民在战火中丧生,总数逾十万。那是一场无差别的毁灭,无数渴望和平的普通人,在枪林弹雨中化为尘埃。

当硝烟散去,琉球似乎迎来了一线转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确实在开罗会议的谈判桌上向蒋介石抛出过橄榄枝:是否将琉球群岛交还给中国管理?

这本是改写历史的一瞬,但蒋介石的犹豫让机会溜走了。他那句“中美共管”的提议,背后折射的是当时民国政府自身的风雨飘摇——连大陆的局势都稳不住,哪有余力去管那沧海之外的群岛?

于是,琉球像是一个没人认领的孤儿,被美国这只巨手一把抓了过去。美军在此建立了庞大的军事统治,不是解放,而是征用。对于美国而言,这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于当地人而言,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1971年,又是一个未经琉球人同意的日子,美国私相授受,将施政权“返还”给了日本。看似回归,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加锁。如今的冲绳,以日本0.6%的国土面积,却硬生生扛下了驻日美军70%以上的基地设施。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冲绳,你会看到普天间基地如同巨大的伤疤镶嵌在居民区中央。战机的轰鸣声甚至能盖过学校里的读书声。美军士兵醉酒后的暴行,往往因为特殊的管辖权而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这里的民众一次次走上街头,拉起横幅抗议,但东京方面除了场面话,给出的回应只有沉默。

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清洗与同化中,日本政府曾在久米村推行过严酷的政策:不改日本姓氏,孩子就不能上学。不说日语,就会被视为“非国民”。多少家族的族谱被迫烧毁,多少记忆被强行抹去。

可是,在这个名为久米的地方,依然有一股力量在顽强抵抗着遗忘。

哪怕年轻一代已经听不懂“唐话”,哪怕为了生存他们换上了日本名字,但那个叫蔡璋的后人写下的一本书,书名依然振聋发聩——《我们流着中国人的血》。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仍有一群老人,即便操着日语,也要跨越重洋回到中国福建。他们会在祖先的祠堂前痛哭流涕,会在族谱上颤抖着手指寻找自己的位置。

他们成立宗亲会,拼了命地向年轻人讲述那个被刻意掩盖的过去:“语言可以丢,文字可以忘,但若是连祖宗是谁都忘了,那我们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

146年过去了,琉球王国的旗帜早已落下,但那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就像海底的珊瑚礁,哪怕海面上风浪滔天,依然在水下静静生长,守护着最后的尊严。

琉球的历史用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警示着世人:弱小并不是生存的原罪,但在大国的夹缝中,若没有强大的母体作为后盾,文化与尊严往往是最先被祭献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琉球   血债   日本   中国   冲绳   王国   琉球群岛   大明   屈辱   大国   国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